足迹
北宋仕途 第1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0部分(第1页)

在灯火之间,隐约可以看到他双眼的精光。

沈欢倒是笑了,道:“元度,你回答得这般肯定?”

“门生这不是相信老师的智计么!”蔡卞讪笑。

司马康存心考校一下蔡卞,也问:“元度,你说说,你老师要做什么?”

“这,”蔡卞又不敢放肆了。

“说吧。”沈欢呵呵笑道,“不要有什么顾忌。”

蔡卞沉吟一下,道:“商贾都是无利不起早的,报导吐蕃物产丰饶便宜,是让他们起了利益之心。也就是让他们觉得把吐蕃之物多多贩卖到大宋,是有利可图的。接着报导吐蕃不堪大宋一击,等到召集他们筹钱的时候,说明我等要对吐蕃用兵了,他们肯定更会觉得有大利可图。当然,不是每个商贾都有这样的魄力,不过总会有聪明人存在。老师这是要打心理战呢!”

司马康也明白过来,叹道:“子贤,你一向都是有着千奇百怪的主意。不过你这个徒弟真不简单,瞬间就能明白你的用意。”蔡卞赶紧说道:“这都是老师往日教享的功劳。老师总是说看情况想问题要多变通,要换位思考,刚才学生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大商贾,想象作为商贾听到这样的消息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沈欢倒是有了一丝惊喜,蔡卞这个天才还真能举一反三,跟着自己没多久就受到了感染,进步很大。

不错,他是在打心理战,也是打舆论战。每逢动员,没有什么比舆论更有效了。

诚如蔡卞所说,他就是要在报纸上报导这些情况,他不指望每个商贾都明白他的用意,不过只要有一小批了解就行了。

逐利是商人的天性,吐蕃物产丰富,经济却不发达,战争胜利后获的的物资,拿到大宋绝对可以获取高额利润。百分之百的利润都不在话下,后来的老马告诉我们,这足以让商人铤而走险了。资本都是**裸血淋淋的!

司马康保证说道:“子贤放心,为兄回去后就让底下之人加紧把文章写出来,明天就发出去。一连发个两三天,也能让很多人了解情况。届时子贤也就可以行动了。”

沈欢点点头,心里却有点叹气,他与司马康毕竟四年多没打交道了。也不知道会配合得怎么样。刚才如果是欧阳发,一听沈欢的主意肯定就能明白他的用意,哪用蔡卞这个年轻人来点醒?

希望随着交流的加深,两人能够配合得更默契吧。

舆论,经过报纸这三四年的发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就说开封吧,因为印刷术的公开,有钱有势之人也玩起了报纸杂志来。杂志方面司马康主持的《文艺》因为资源多人脉广,还保持着一家独大的地位。

至于报纸,除了他那家与之抗衡。这两家报纸都比较政治化,前者为司马光等人摇旗呐喊。后者则是王安石的喉舌。

两家这两年可以说是针锋相对。

不过作为报纸来说,它们不如《海州日报》受欢迎。因为海州方面更多是报导民间事情以及各种趣事。政治方面除了宣扬一些海州的政策外,并没有嘴仗的阵地,政治味道淡了许多,更受民间百姓欢迎。

因此海州日报行销全大集,开封的这两家日报更多是官场之人看阅而已。

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于报纸的运用,谁都比不上沈欢来得清楚与注重。

舆论方面有司马康负责,至于召集富豪商贾还得选出一个最佳之人。他堂堂三司使,总不能连一些琐碎之事都要去与商贾商谈吧;再说了。他久离京城,又哪里知道哪些商贾最有钱?

到底要用谁呢?与他合作多年的人基本上都留在了海州,这个京城还真一时选不出一个合适的来。

在他低头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司马康突然叫道:“到了。”

马车停下,几人下了马车。

沈欢抬起头来,“春风酒楼”赫然入目,他突然明悟几许,不由暗喜:这个最佳人选有了!

第三百一十二章拉起大旗

酒楼,卫到二楼,一路牵引。在西边厢房外找了个架

“子贤,到了。”司马康微笑一指房间,随手掀开门帘,径自进去了。

沈欢随后进门,张眼一看,已经有两个人坐在里面了。两人见有人进来,倏地站了起来迎接。

“子由兄、元直,是你们!”沈欢眼睛一亮,大喜过望,奔向两人,把臂哈哈大笑。

原来等候在内的是苏辙与王旁!

王旁沈欢能够猜测得到,毕竟他这些年都与司马康一起主持杂志与报纸之事。司马康呼朋唤友,没有理由不叫上他。

至于苏辙也在京城,则出乎他的意料了。以前在海州时还听苏轼说他弟弟也出了京城,到河南做推官去了。怎么这个时候还在京城?

“子贤,几年未见,风采依旧呀!”几人坐下后,苏辙不由笑着寒暄。

“彼此彼此,子由兄也不例外嘛。”沈欢哈哈大笑。

在场的蔡卞当然没有座位,站在几人后面打下手,倒倒茶斟斟酒,跑得蛮勤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