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北宋仕途 第1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8部分(第1页)

的脑袋,这才整顿了军心,迅速出兵!

如果是一般的将领,当然不会得知朝廷这番对待交趾的用意。但是高士林的姐姐是当今太后,自有消息来源。他清楚朝廷的策略就是要他牵制交趾军,好实施灭国之策。所以他一入广西,不能让交趾军坐大,全力救援笆州,就是想在交趾军队立脚未稳的时候,把他们赶到钦州、廉州两地,把他们的主力困在这两个地方,与之纠缠,让他们进退不得!

这个策略,高士林实行得很好。解了笆州之围,他并不入城,毕竟他只带了三万人,又兼程赶路,很疲惫了。工旦入了城,来不及休憩,搞不好就让重新聚集起来的交趾众军围住,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趁着交趾人的慌乱,把他们杀退,救了芭州军民,他就在城外驻扎,摆出一副防守牵制的模样,与交趾人应付。等他另外五万兵车到达,兵力不输多少给交趾人,倒是可以结合邑州军民把交趾人打退,把他们往东南方向赶去。因为生怕把交趾人吓得跑回他们国境,高士林这次人马不敢虚张声势。更不敢召集太多往邑州方向赶来。八万对十万,让交趾人有个盼头,也好把他们牵制在钦州、廉州两地!

当他把这些战略布置好,再送消息到开封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九月底了。

九月底的开封已经是深秋,树叶黄了,西风冷瘦,人们的身上也添了一件外衣。

在九月底,吐蕃方面也终于传来消息。准备多时的王韶一股作气。偷袭吐蕃人武胜城,一战而下,降伏该部落首领瞎药,收其两万多户十几万人。至此,大宋朝廷终于把脱离中原王朝一百多年的熙州一地给收复回来,拓地几百里!

这是一件大功,若不是还要王韶继续经营熙州以及保持对河州的凯觎,搞不好朝廷就要召他回朝廷了。其实枢密院方面已经不大放心有这么一个有功大将在外头统兵了。向天子上书诏他回朝。好在王安石极力反对,加上沈欢也支持王韶继续领兵,这才打消了天子的顾虑。

党项人方面,范纯人等人还在陕西与只对峙,不过他们在延州不得寸进,双方杀得昏天暗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进入十月下旬,西北一旦飘雪,党项人就得退兵,否则就要考虑能有多少人可以回到党项去了。

对于契丹人,冯京还在北边出使,没有什么大好消息传回。不过囤兵边境的契丹人除了叫上几阵,倒也没有什么大战役。如沈欢所料,契丹人没有大战的勇气!

一切都按着沈欢制定的步骤在走,沈欢没有理由不高兴。特别是南部传来救了苏缄的消息,要是让他一连高兴了几天。

他做了这么多,就是不希望再重演历史的悲剧!

一切安定,众人的心思终于又转到了朝堂争端上。

王安石把持的制置三司条例司又出台了一条新法:军器监法。先是要求颁行免行法,再是要求设立军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招募工匠,改良武器。

宋朝早就有了军器监,由枢密院负责。宋朝把政权、财权、兵权分开来,鼎足而三。王安石改革,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已经造成了宰相参政把手伸到了财权的局面。其他什么保甲法、保马法也属于军事,也算把手伸到了兵权上,之前文彦博、富弼都极力反对他的侵权。

不过他有皇帝赞成,尽力折腾,大家也没有办法。

现在把手伸到了军器监上,既有大家都顾忌的兵器,又涉及到枢密院的财权,文彦博这次再也忍不住,上疏反对,言辞激烈,当场驳斥了王安石的做法。

王安石不慌不忙,引用了范纯仁当年对于宋朝军事的评价:兵粗!他举现在前线反馈回来的消息,说宋人使用的武器实在是太粗劣了,在战场损毁太大,不利于士卒作战!

这是事实,文彦博反对不得,只能生气。

天子赵顾为难,向司马光问计,司马光当然反问流欢,流欢也反对。不讨他没有反对改良武器,十一洲军作战,武器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反对的是王安石把变法涉及的范围都归入制置三司条例司。

这违反了大权鼎立制约的规则,不利于长治久安。纵观王安石一生,有无功劳暂且不说,祸害之处肯定少不了他破坏了北朝中前期相对平衡的政治架构,从他之后,宰相堂而皇之地把手伸到了财权、兵权上,造成了先例,使得北宋后期或者南宋相权过大。宰相贤能还好说,一旦是个奸臣,则败坏了整个天下!再看历史事实,大宋朝廷几乎就是败坏在那几个权相之手!

这是沈欢深恶痛绝的!

他知道,他应该有所作为了。

“托战事的福,我等朝堂竟然稍稍平静了一个多月。唉,天意如此,岂不可笑?。司马光长长叹气,满连皱纹的老脸又添了几分愁虑。

朝堂因为军器监法又吵闹了几天,这让他这个宰相实在又为难几分。

“相公何必忧虑?区区军器而已,比之王介甫之前的法令,要宽和许多了!他要闹,就让他闹去吧!”说话的是苏辙,自从成为三司副使,他就成了司马光的座上客,紧紧跟随这个宰相。

“子贤,你认为老夫该怎么向陛下进言?是任由王介甫施为,还是支持文老大人的意见?”司马光看向坐在对面的沈欢。

这里是司马光的书房,三人相对而坐。今天是朝堂沐休之日,三人难得集合在一起议事。

沈欢闻言稍稍抬起了头,目光炯炯地看着司马光,不答反问:“老师,你觉得改良兵器,是好事还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