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部分(第1页)

信是张良派人送来的,信中内容大致如下:

汉王在入汉中的时候已经烧毁沿途栈道,这就是他绝不会谋反的铁证啊!他现在兵如关中,只不过是想得到关中之地,当个关中王而已。他绝对不会继续往东进发。唯有齐、赵现在正在密谋联兵要灭楚,事情分轻重缓急,应该立即发兵对抗齐、赵。

这封信干巴巴毫无文采可言,照理说应该说服不了项羽。但麻烦就在这封信里还夹着一封附件。附件是齐王田荣的反书,和正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封反书文辞华丽,极其华美,大家自己想象这封信里很可能有指着项羽鼻子骂的言辞。

项羽果然大怒,大骂道:田荣算个什么东西,竟敢挑衅。我就先灭了齐国,将田荣碎尸万段!

得知项羽遂拟定亲征齐国的消息,张良才露出微笑:终于报仇了!

张良和项羽之间有什么仇怨?这话得提前地说。这个仇是项羽挑起的,当日霸王裂土封王,诸侯们受封后各回自己封地,可唯独韩王成没能回去,他被项羽留了下来。

之前刘季和项羽兵分两路伐秦,项羽救赵,刘季西进。韩王成曾派张良协助刘季入关。项羽正因此怨恨韩王成,其实这话也对,一路上要没有张良协助,刘季入关的时间绝不会这么快,不那么快的话项羽那边兴许就能赶上先入关。那么之后一切的纷争都会失去由头。

项羽越想越郁闷,就对韩王成说:你别回去了,跟我回彭城陪王伴驾。

韩王成不能归国的消息传到张良处,张良敏锐地觉得韩王危矣,果然不久就传来项王废韩王成为侯的消息。张良立刻去了彭城,这才有了刚才那封信。

张良没有料错,在项羽发兵齐国前,果然杀死了韩王成。张良连夜抄小路逃跑,去投奔了刘季。

在亲征前,项羽还干了另一件事,派人杀死了义帝熊心。

这么做是有目的的,现在造反的人多,项羽怕有人挟持义帝以令诸侯。这么做是为了免除后顾之忧,熊心此时已经从彭城出发,正在去长沙的路上。项羽派人跟随熊心,一面派人去英布那里下了道密令。

项羽的顾虑是正确的。途中的熊心真有反叛之心了。

他本来是楚国正宗,项羽倚仗强权,背约擅立诸王,又把自己迁到长沙荒僻之所。熊心非常气愤,但又没有能力反抗,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大臣们上路。一路上项羽派来“保护”的人多次催促他们快走,大臣们都不愿意背井离乡,而且又是跟随这样的义帝。一路上很多大臣陆续逃跑。等到了长江北岸,熊心登船,人员已经少得可怜。

一天半夜,一群蒙面盗贼摸上了船。强盗们杀死了熊心,将所有财物洗洁而空。

一场杀人抢劫案送了熊心最后一程。至于这群盗贼的来历,没有人明说但大家心里都知道。

案发地点是长江流域,这是九江王英布的地盘。此还为其次,据当晚幸存者说,这群强盗行事作风非常专业,是专业强盗。哦,这下再没有悬念了。大家不要忘记,英布此人,在从军前,就是吃这碗饭的。正常船到江心,问你是吃馄饨还是吃滚刀面。

英布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降军,杀义帝江上,这位果然是干强盗出身,可谓杀人不眨眼。这些话哄传出去,一时人尽皆知。

而且此人勇冠三军,是项羽麾下第一先锋。此人对项羽是忠心耿耿。但在杀了熊心后,英布犯了个低级错误。

项羽要攻打齐国就向英布征兵。英布对此竟然拒绝了,理由是:本人身体欠佳。

只是派了四千人敷衍项羽协同攻齐。正是这一时头脑发热的举动,让项羽对他心生怨恨,从而改变了英布的命运。

陈平

前205年,汉二年冬10月,汉王既定三秦,建都栎阳。

刘季重新回关中,当即废除一系列严苛秦法、大赦天下;把秦皇室的猎场园林分给老百姓去耕种;亲自出武关去陕县问候父老乡亲。这一系列的举措,老百姓们欢呼雀跃。

张耳为陈馀所败携残部来投,刘季待以厚礼。韩王成被杀,张良也由韩来投,被封做成信侯。

为了进一步吸引天下豪杰的眼球,刘季还制定了优待降将的策略。汉王下令,凡是率领一万人或者献出一郡之地的降将,封万户侯。军事措施方面刘季还修筑了上郡军事要塞,用作屯兵屯粮之用。

当时,项羽分封的诸侯见形势不好,刘季的优待策略又好,纷纷反楚归汉。河南王申阳,魏王豹皆率众迎降,汉军军威大振。

项羽伐齐前,曾令韩王郑昌拒汉。刘季派遣韩信领兵迎战,郑昌战败被擒被迫投降。

韩地空虚,刘季就封韩太尉,一个姓韩名信的为韩王。请注意,这里的韩信自然不是曾受胯下之辱的那位,为了区分同名同姓的二人,司马迁就称这位为“韩王信”,下面我们将沿用这个称呼。

二月,汉王下令废除秦的社稷,改立汉的社稷。

三月,汉王率兵由临晋渡过黄河,进入黄河以南地区,殷王司马邛的地盘。当时各路诸侯都随大流反楚归汉,可司马邛却不肯。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和汉军开战,结果兵败被擒,不得不降。刘季一举夺取了河南大片土地。

汉军一路大捷,军队走到河南修武的时候,有人报告说有个叫陈平的来投靠。

陈平,阳武县牖乡人,今河南原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前178年。

小陈平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双亡,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一家人就靠祖上留下的三十亩地过日子。他从小喜欢读书,陈伯疼爱弟弟就放任他出去读书游学,自己和老婆种地维持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