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殊色误人梦远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节(第1页)

&esp;&esp;杨夫人劝她写封信叫人带去,她却想起先前自作主张离开他时的那封信,顿时有些脸红,便没有写,只叫人带去了一身自己缝制的衣衫。

&esp;&esp;这两个月,她一刻也未曾歇下来。

&esp;&esp;南羌人仰慕汉家文化才迁到此地,刘泰做土皇帝的这些年,早就撤了郡学,城中也没有几个书塾。

&esp;&esp;崔茵叫人重新开办了起来,从荆州请来人,就在刘泰所建的那座重华宫主殿授书。

&esp;&esp;她还特地去城中殷实的人家游说,叫来几个七八岁的小娘子,亲自教她们。

&esp;&esp;开始只是那几户人家知道她是大司马夫人,不好推脱,才叫家里的小女儿去学几天,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她,总共有二十多个小女郎。

&esp;&esp;她没有从《女则》《女诫》教起,而是教授和那些开蒙的小郎君们一样的内容。

&esp;&esp;钟隆按照约定给阿珩寻来几个羌医,其中有一个,说早些年治疗过相似病状的孩子,那孩子如今投伍,跟着去金州打仗了。

&esp;&esp;那羌医说只治好了这一个,也不知道是因为那孩子体格健壮的缘故还是别的原因,不敢保证自己一定能治好阿珩。

&esp;&esp;崔茵已经很满足了,至少是有希望的。

&esp;&esp;她本以为阿珩这段时日初来蜀郡,天气炎热潮湿,会生病,结果并没有,小家伙每日跟着杨家几个小娘子小公子玩耍,除了经常磕破皮之外,一直健健康康的,再也没发过病。

&esp;&esp;郑嬷嬷也高兴,“小公子如今跑跑跳跳,话也多起来了,要老奴说,合该多练练体格,吃得好睡得香,哪里还会生病。”

&esp;&esp;阿珩正自己忙着穿小衣裳,昨天他在院子外见到枣树上沉甸甸的枣儿都已经熟了,记得阿娘答应过他今天带他去摘。

&esp;&esp;不等郑嬷嬷替他穿好衣服,自己着急起来,小手扯着外衣,急匆匆要穿上。

&esp;&esp;奈何小家伙还不会自己穿衣,气得跺了跺脚,只穿着中衣就要往外跑。

&esp;&esp;崔茵正对镜梳妆,没看到他,郑嬷嬷一下没抓住,赶紧跑上去把阿珩捉回来。

&esp;&esp;“啊唷小公子,外面天凉了,可不能穿这么少,仔细冻着。”

&esp;&esp;崔茵挽好了披帛,盈盈笑着,给阿珩穿好衣裳,拉着他的小手去院子外面看阿英摘枣。

&esp;&esp;青红交织的枣儿硕果累累,沉甸甸的挂在枝头,阿英爬到了树上坐着,怀里抱着完整的一串,又拿了一条竹竿,敲够不到的地方。

&esp;&esp;底下几个年纪不大的侍女笑闹着往篮子里捡,阿珩站在边上,一手捂着脑袋怕被砸到,又想往里凑热闹。

&esp;&esp;崔茵手一松,小家伙就溜出去了,咯咯笑着去拣枣。

&esp;&esp;今日郡学休沐,杨夫人带着两个女儿也来了。

&esp;&esp;“怎么不见二公子?”

&esp;&esp;杨夫人膝下二子二女,长子留在荆州,次子九岁,跟着来了蜀郡。

&esp;&esp;“在家温书呢,”杨夫人摸了摸两个女儿的脑袋,“还是女儿家贴心,走到哪里的陪着娘亲。”

&esp;&esp;崔茵也喜欢这两个小娘子,脾气性格都和杨夫人一样温和,她笑了笑,指着枣树下抱不动篮子就蹲在旁边吃枣的阿珩说,“不说远了,珩儿还不到两岁,就已经不粘我了,整日里想着跑出去玩。”

&esp;&esp;杨夫人忽然想到了什么,低声问道,“夫人不打算再生一个吗,小公子到底不是大司马的亲生骨肉。男人嘛,嘴上不说,心里哪会不盼着有自己的孩子。”

&esp;&esp;她也是好意,觉得大司马能毫无芥蒂接受别人的孩子叫自己爹爹,已经很是难能可贵了,崔夫人貌美温柔,又知书达理,两人感情虽好,但这是两码事。

&esp;&esp;她没敢与崔茵说,依照大司马如今的地位,走到哪里都会有人送女人去讨好巴结,她只是替崔茵担忧。

&esp;&esp;崔茵愣了愣,垂眸想了一会儿,对她道,“如今战事未平,还不急……阿珩也还小呢。”

&esp;&esp;萧绪桓自己也说过,如今的境遇不适合怀上孩子,等以后再说。

&esp;&esp;正说着话,城门守卫的都尉官匆匆赶来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