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越之大民国免费全文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部分(第1页)

蒋瑞元可不管治下百姓的贫富,在他看来人口就是实力,因此他一直是非常反对让百姓随便移民的,甚至准备实行严格的保甲制,以限制百姓自由迁移。但当塞北军的使者来到后,他也表示愿意接受移民,但是仅限于江西,因为这里存在着反对他的势力建立的根据地。当然跟西北军不同的是蒋瑞元答应移民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塞北必须跟他站在一起。

但塞北军的目的却不是这样,赵书礼希望的是,消弭这场浩劫。因此塞北使者向各路诸侯提出了希望各方派代表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的意见。以现在塞北军打出来的名头,尤其是在这个各方都磨刀霍霍势均力敌的时候节骨眼上,没人敢不给面子。

阎锡山本来就不希望跟任何人硬拼,从袁世凯开始他就是一直表示一种对中央的服从态度,当然前提是中央能够保证他在山西的地位和独立性。但是蒋瑞元不是袁世凯,他要消灭一切异己。尽管如此阎锡山还是希望保持和平,因此他积极响应谈判。

冯玉祥虽然急于报仇,但是其实他手下们是不希望跟中央军开战的,他们更希望进攻山西,因为阎锡山软禁冯玉祥的事情被西北军上下看做是奇耻大辱,并且已经做好了攻打山西的准备,可没想到老总一回来,立马要改弦更张,要掉转枪头。这让一干子西北军将领心里着实难以接受,因为是吃过中央军的苦头的,并且在冯玉祥不在的时候,他们可是答应了蒋瑞元联手攻打山西的。但是却不敢违拗冯玉祥的意思,因为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都曾因为不对冯玉祥的心思而挨过体罚,据说韩复榘就是因为这样面子上挂不住才投靠的蒋瑞元。但当塞北派出的使者到西北后,军中一些高级军官终于有了一个很好的理由,集体觐见冯玉祥,建议他和平谈判解决,冯玉祥即使在独断此时也不得不顾虑。尤其是阎锡山表示积极响应谈判后,他也只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谈判,因为他本来就是打算借助山西的物质来跟中央对决的,没有了山西仅凭着贫瘠的西北,即使战士在英勇,恐怕也是难以获胜的。

只有蒋瑞元是从心眼里不愿意谈判的,但是西北军和晋军的联手,在兵力上已经超过了中央军,加上两广此时又出事了。李宗仁在精卫的帮助下,再次回到了广西,又扯起了反蒋的大旗。广东在中央北上后,蒋瑞元又解决了广东大佬李济深后,地头蛇陈济棠依靠蒋瑞元支持终于把持了大局,手握嫡系的粤军,又有富庶的广东省财力支持,俨然一个新崛起的势力。但是大权在握后,在李宗仁回到广西反蒋后,他也通电反蒋,同时邀请汪精卫到广东组成新的中央整府要跟南京抗衡。

南有两广反叛北面对手实力强横的情况下,谈判对于蒋瑞元也就变成了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于是他也答应了,希望借谈判先拖住北方,然后集中力量先对付两广。

但就当各路势力都表示同意谈判解决事端后,这个谈判的地点却决定不下来,赵书礼本来是邀请大家到北平谈判的,北平是一个古都,在地位上完全适合这样决定中国命运的大谈判。但是蒋瑞元以这里是晋军的势力范围为由拒绝了,他提出在南京谈判,毕竟南京是现在的首都。但是阎锡山和冯玉祥等人都拒绝,他们说蒋瑞元有扣押软禁对手的毛病,李济深就是例子,当然这也是借口,去南京又不是非得亲自去,派个心腹去就行了,即使被软禁了,也不会伤筋动骨反而让对方陷入不利的舆论中。陈济棠说广州才最合适,这里是他利用汪精卫组成的整府首都,当然这个建议每人赞成。塞北代表又建议到归绥,也没人响应,看到这种情况赵书礼算是看透了,这几方根本就没有诚意,都是迷信武力的货色,巴不得打一仗呢。

一心制止内战的赵书礼于是发出强硬表示,自己强烈反对内战,如果有人不识时务发动内战的话,那么塞北军将加入战局,惩罚挑起内战者。他想用自己的声明让各路军阀有所顾忌,果然效果出来了,他们对谈判积极起来。但是一时还不能达成共识,选不定一个合适的谈判地点。

赵书礼索性不管了,干脆让李忘川主持此事,他则去了医院中看望这次战争中受伤未愈的的塞北兵将们。

一百一十三节 视察(1)

虽然制定了四年建设大纲,其他各项计划都按照详细的规划,在专门成立的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正常进行中。但是只有两个内容进展却破不如人意,第一是教育,第二就是医疗了。

原因很简单,没有人,而培养人却很困难,不是培养不出来,而是培养人需要时间。跟工业不同,工业只要有钱就能买来设备,建成工厂,然后还能在外国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迅速形成生产力,并在生产的过程中,慢慢锻炼出自己的技术骨干。

但是医疗和教育就不同了,教育就不用说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哪怕请来了外国教授,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培养出自己的教授。医疗行业同样如此,尽管可以高价聘请来国外的医务工作者,但是培养一个外科医生据说需要十年,别说短时间了,就是四年大纲结束的时候,恐怕也培养不出几个医生来。

因此此时塞北依旧严重缺乏医疗机构,现在专业化的医院加起来还不足十家,普通老百姓生病后要么硬抗,要么去看赤脚医生或者老中医。

就算作为塞北的首府和行政中心的归绥,也只有两家专业的西式医院,这两家医院还都是一个人建立的,那就是来自福建的南洋爱国商人黄奕住先生。他在塞北经营着大量的福利性事业,第一个是包头的自来水厂,他在家乡也办了一家水厂,因此是有经验的,当孔韧去福建拜访他邀请他来这里投资的时候,对比他们本地整府他被塞北整府的人情感动,但是他不是干事业的,南洋时候是做运输和贸易,回国后也主要是投资银行业。因此他决定在塞北建设一座水厂,算是为老百姓做点好事,可没想到塞北是十分保护私人财产的,各项政策十分扶持实业。加上包头城市在整府的强力投入下,发展很快,人口增加飞快,本来打算做福利的水厂竟然有不菲的盈利。

这些利润黄奕住还看不上,于是打算继续投入福利产业中,他在南洋打拼多年,回国后也跟上海等地的洋人机构关系不错,于是通过教会的关系,从广东博济医院请到几个专业医生,到塞北开设了第一家西式医院。没想到医院也能挣钱,并且作为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是完全免税的,利用医院的利润黄奕住又建立了第二座第三座医院,包头一座归绥两座。

此时赵书礼就身在归绥的第一所医院——北方博济第二医院,北方博济是黄奕住开设医院的名称,为了纪念广州博济医院给他的支持,医院中除了几个最早的骨干是从博济医院请来的专家外,后来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医生,而这些医生无一例外是从南华医学堂毕业的,南华医学堂则是博济医院建立的医学院,因此用北方博济来命名也算是实至名归,因为这里的博济印记实在是太深了。

“司令!”

|看到赵书礼到来,病号们纷纷想要挣扎着起来敬礼,被赵书礼用手势制止了。

|然后他来到了一张病床前,这里躺着一个重伤号,此时腿上还吊着绷带。

|“司令——”脸上也绑着绷带的伤员艰难的开口说出了两个字。

|“你别说话,养伤要紧!”赵书礼关心的道。

|眼前这个伤员名字叫做胡田,赵书礼知道他是守卫居庸关前一个重要高地的团长,曾经在没有重武器支持的情况下打退过英军数十次强攻,可惜在撤退前被炮弹炸伤,全身十几处骨折几乎丧命,但神奇的是他受的全都是外伤,在随后的治疗中竟然也没有感染。

|“胡团长,恭喜你,鉴于你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和对塞北的贡献,你现在已经是一位上校了,出院后你将受命指挥一个旅!”

|“谢···谢···司令!”尽管说话困难,但是胡田还是艰难的说出了那几个字。

赵书礼发现他在这里恐怕会影响到他们的休息,于是跟所有的病号一一慰问后,离开了公共病房,公共病房中住着几十名伤病,由于严重缺乏病床,连像胡田这样的军官有的也得住在这里。

接着赵书礼到了第二个病房,这个病房中住着本次战争中军职最高的病号,他是一个师长,防守居庸关正面战场,在亲往前线视察的时候被敌人飞机炸伤。但是却带伤坚守不退,一直到战争接受,后来医生诊断要锯掉他已经发炎生蛆的左腿,但是他坚持拒绝,最后硬挺了过来。

“司令!”见到赵书礼他同样敬礼,此时的他已经能站起来了,腿上的腐肉清除掉后,每天坚持用酒精擦拭伤口,并且为了早日伤愈他还拒绝使用麻药,结果是恢复的很快。

“石师长,你好啊!”赵书礼回了个军礼。

“谢谢司令关心!”

“怎么,我听说你改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