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远望当归董嫦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部分(第1页)

阿莼手中的茶自然是奉给了陛下,随即就磨蹭着不走了,站在一旁为陛下磨墨,陛下也没说什么。我一边喝茶,一边就有些出神地瞧着她白皙的手腕。

把茶盏放下,我继续说:“自圣祖爷平定台湾之后,台湾的高山族人士也心向朝廷。如今从实际控制上说,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西方——无论是西北的新疆,还是西南的西藏,都是需要朝廷列出制度,征之以武力的。父皇您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圣祖爷几番册封西藏□,都是为了此事。”

“而从开发上说,我朝也已经作出前人未有之功绩。别的不说,在满人进关之前,东北三省原始落后,蒙古诸部牧民食无盐、衣无布,可谓穷困已极。如今再看他们的生活,自然与以前不同。”

陛下怡然自得地微笑着,许久才说:“你只说了我们爱新觉罗家的功绩,那末错失呢?”

我笑道:“这儿子却是一时没有想好。”。

他瞪我一眼,笑骂:“那今天这番话,岂不是白说了!”。

我只是笑,不说话。阿莼瞥我一眼,流露出赞赏之意。

当然有很多很多问题,譬如说重大问题之一,旗人的生存状态问题。这帮人如今已经繁衍得有个五六十万了,绝大部分人没有正经营生,全都盘踞在京城里,京城也才几百万人,也就是说,有十分之一以上的人都是无业游民。

哪个国家的首都是这样的?。

而且这等无业游民还和寻常的无业游民不一样,这帮人是贵族,他们要穿得漂亮玩得有趣有学上有饭吃,平时还最爱讲面子,国家怎么可能供养得起这么一帮贵族老爷?。

陛下当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不过他暂时没办法。他曾经下政策,给银子让这帮人回东北去种地,但是你想想也知道,在北京享受过贵族生活的人,哪儿肯回到深山老林啊,在那里有钱都没处消费。而且这一回去,没准就子子孙孙翻不了身了,留在北京,设若儿孙有出息、或者女儿嫁得好,细细经营,过几辈子就又起来了。

哪怕是北漂,也得留在北京。何况如今政府还给发福利呢。

不过这种提出来让人不开心,提了又没法解决的问题,我何必说出来大家都不高兴。要是事成,这自然是我的责任,我想法子实施就成。若是事不成——那我带了阿莼回坤元境罢了,哪里还会管这烂摊子。

见气氛热烈,我继续回禀:“别的也就不说了,儿子如今却有一个想法。江南产布织锦之地,质量虽高,产量却常常上不去。新近有个幕僚,给儿子进上了一种新的纺纱机,我试验了一下,这种机器可以大范围推广。此外,又有一种新的管理办法,令工人分工协作,各行其是,管理产品不同的部分,可以大大提升生产速度。回头儿子上奏折和您说明此事。”。

阿莼眼前一亮,目光转向我,下一刻立马收了回去。

皇帝“唔”了一声,沉思道:“朕仿佛在何处听闻过此事……一时却也想不起来。你上折子给朕看看,若是可行,便派人寻个县乡,先行做出来试试吧。到时候你和江南巡抚多接触接触,让他晓得你的想法。”。

说是先看看,已经把后续都列出来,其实多半是同意了。

我有点惊讶。

皇帝的思想,仿佛被谁给影响过了一样……他本不是这么容易接收新鲜事物的人。

阿莼低眉浅笑着,姗姗退了出去。陛下、我、以及军机处寥寥数位大臣,继续讨论政事。

弄这小范围工业改革,倒不是为了银子,只是为了在江浙之地排入我的人马,培植我的势力。因此这次行为的所有功绩、收益、民望,都得归于陛下才是,反正我也不缺银子。

西北方准噶尔已然蠢蠢欲动,我如今却没有时间去插手军务。听说西域武林,也与中原武林有所接触,我得寻思着找个法子,把那边的局势拖一拖。无论是军政还是钱粮、盐铁,我必不能放松了,只是表面上,又不能咄咄逼人,让陛下感到不安与威胁。

争储之事果然束手束脚,好在父皇不是圣祖,对儿子不那么忌讳。如今我有皇额娘在宫中为我转圜,总算也是稳稳地占了帝心。

————————————————————————————————————

在繁忙中时间过得飞快,一项一项收拢势力的过程中,时间很快到了六月。期间我无数次悄悄去看阿莼,奈何她却是全然无心,偷偷和她见过一两次面,她对我的态度却越来越不好。

实则我和她共同话题不是很多,和她聊宫廷中事,我和她都不是很舒服。和她聊朝政之事——这也太正经了吧。和她聊市井之事,就变成我说她听了。我们两人的谈话始终只能在书本绘画上打转,也难怪她对我的态度越来越防备——。

如果是我,每天在发呆、走路、看书、喝茶的时候突然有人冒出来,和我聊一些不知所谓的话题,我也会莫名其妙的。

那天是一个雷雨夜,明亲王府从侧门悄悄接进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她是正蓝旗旗下一户包衣的主母,衣着简素却不寒酸。

我在书房里见到她的时候,一眼就认定了——她必定是宫女出身。

她坐在那里,腰背停止,脸上微微带着笑意,神态宁静而小心。我进来的时候,她面露惊色,侧身走到我左前方,给我磕头行礼:“婢子见过王爷。”。

我点点头:“姑姑请坐。”。

她更加不安,语气却很柔和地说:“王爷真是折煞奴婢了,奴婢怎敢当王爷一个请字。”

我冲她点了点头,脸上却有点笑不出来——只因我想做的,是一件不大光彩的事情。“我对姑姑有所求,自然应当讲求礼数。实不相瞒,我这么冒昧地请来姑姑,是想向你打听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