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家大业大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4章 冷酷无情才是资本的本质(第1页)

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

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

造就美国在一战二战时期,快速崛起。

依靠着产业和技术的强大竞争力,美国制造业在1920年完全站上毫无争议的世界之巅。

在这个时期,最大的创造力,即是福特汽车大范围使用的流水线生产。

第二次制造业迁移,发生在二战后。

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

当时冷战初现端倪,五十年代又大打亚洲战略。

德国和日本的地位被无限抬升。

美国在执行复兴欧洲、日本的产业规划中,本打算让德国和日本优先发展钢铁、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

以此成为美国的绝对附庸。

但是,德日两国不愿接受这个产业安排,如果被动接受低端制造业的转移,在未来工业竞争中他们将永远跑输美国。

所以,德国和日本不仅重点发展了汽车、机械、电子等高价值出口产业,更重要的是,以高效完备的国家工业协作体系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

这也就有了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日本和德国的全面复兴。

以此,迎来了第三次产业转移。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

这是港岛、湾岛、韩国、星加坡崛起的背景板。

博萨克集团作为法国最大的纺织生产集团,根本无法和大势相抗衡。

在1978年的时候就因为成本压力太大导致破产,随后被维若特集团收购。

但是也仅仅是维系了三年的时间,现如今维诺特集团又破产了。

而这,正是邵维鼎看准的机会。

现如今,已然迎来了第四次产业转移。

邵维鼎很清楚。

中国,将以全供应链,全配套设施的庞大工业体系实力,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

背靠内地,手握巨额资金。

欧洲一片狼藉。

再也没有像如今这个时代这般,拥有轻易买下欧洲的奢侈品牌的机会了。

大雨滂沱,邵维鼎从劳斯莱斯幻影中走出,保镖提着一把黑伞为他遮住了天上的大雨。

抬起头,邵维鼎看着marcelboussac(博萨特)这一行标识。

潘迪声也从后面一辆车钻了出来,说道:“鼎少,人已经联系好了,马上出来接我们。”

他去年来了一趟欧洲,也并不是全然没有收获。

至少一些人脉被他积攒下了。

尤其是纺织业服装业的人脉。

很快,大楼内便走出一行人。

急匆匆的跑来。

看到邵维鼎这张亚裔面孔,他们非但没有轻视,反而更加恭敬了起来。

“您就是邵先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