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红楼之林氏祖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部分(第1页)

毕竟并不是个任性妄为的人。

林沫不喜欢水浮说他时候的神态,但也并没有和三皇子呛声的胆量,因而只微微一笑:“今天是北静王的好日子,三殿下这些玩笑,还是别开了吧。”

“这么说起来的话,溶叔的好日子同林侯爷的生辰差了没几天了?”他像是忽然想起来了一样,“我前几天在母后那里瞧见了孔家表妹,性子着实不错,虽说论起身份来她并不比给母后和皇姐行礼,但是因为母后是长辈,那一拜倒是实打实的,叫母后好生过意不去。”

林沫也听说过,景宁郡君进宫,只拜太后皇后,对诸位太妃贵妃等视而不见,气坏了花太妃,却只能无可奈何——毕竟她姓孔。

和惠大长公主是个相当出色的人物。她出身端亲王府,被崇元帝认为义女,自幼养在太皇太后身边,尊崇无比,十三岁时,西藏内乱,端亲王率兵平反,她自请和亲西藏——崇元帝没有女儿,自然不会无端端地认一个义女在身边。然而端亲王到底是个久经沙场的,没等到妹妹去和亲便摆平了叛军,把西藏土司的四个儿子给杀了干净。崇元帝于是“甚爱之,为其费公主单独立府宣召驸马之祖制”。而出乎意料的,最把皇家规矩身份摆在嘴上的宗人府没有一点意见。因为和惠大长公主嫁入的是孔家。

只有嫁去孔家才不算是下嫁。

任何一个王朝都希望孔家正式地承认自己,孔家的子孙能够入朝侍奉君王,甚至在王朝起了纷乱的时候,孔家能够站出来,号召天下文人尊崇君主,视叛军为异类。因此,每一个王朝都热衷于将公主嫁进孔家去。可是,孔家的独善其身做的比谁都好,他们家里至今奉着的只有周文王。

因而,崇元帝将和惠公主嫁与孔家。

和惠公主是个极为聪明的女子,即使她改变不了夫君,也至少能改变自己的儿子。为此,他特地废除了公主宣召制,为了让公主能够亲自抚养文宣公世子。

可是事实上,即便极为尊重母亲,文宣公依然只供奉周文王。

而后,文宣公拒绝了松阳长公主,迎娶长孙氏的嫡女为妻。不能不说是孔家对于皇家将和惠大长公主这样过分聪慧的女子嫁过来的挑战。

长孙氏生下的二子一女,更是规矩得和皇家极为生疏。

孔静娴倒是承认了皇家封给她的郡君份位,可是有了这个份位后,她便开始不拜舅爷爷家的庶女了。这到没有不合规矩,即使贵为贵太妃、贵妃,妾终究是妾,连太后同皇后都不用受她的礼,太贵妃等被她无视确实不算什么。

林沫却不知道水浮同他说这个有何深意。

“前几天在宫里,给母后请安的时候瞧见了贾贵妃,正巧孔表妹也在,贾贵妃说起同你的关系,说什么孔表妹以后也是她表弟媳的话,被孔姑娘说了些不太好听的话。”

林沫笑道:“孔大姑娘既然是三殿下的表妹,贤德妃娘娘又是殿下的庶母,那实在不好盼亲戚的,何况——说着这种话,闺阁家的女儿受不大了吧。”

水浮这才放开了笑容:“果真如此。”

第40章元妃

贤德妃的兰春殿里头冰冷冷的,一丝人气都没有。进进出出的宫女太监手脚都极轻,一露出一丝声响来。今天是命妇进宫请安的日子,论理贾家的几位诰命也该来见见元春,可是皇太后刚刚下了旨意,叫贤德妃在自己宫里“静养”,莫要折腾了。上回皇后禁足的懿旨刚结束,这回太后又亲自动手,皇上本来就对兰春殿可有可无的,下人自然是看眼神行事了。

元春端坐在自己的寝宫的佛堂中,长长的、涂得鲜红的指甲刺进了肉里,印出血渍来而不自知。倒是抱琴一进来,看到她这个模样,唬了一跳:“姑娘不,娘娘,您这是怎么了?”扯着嗓子喊外面的太监,“快来人呐,都死了不成?!”

元春苦笑道:“算了吧。他们哪里是死了,是当我死了呢!”

这几天奴才们眼高手低的,元春起初也怨愤过,想要打几个人立立威风,只是宫妃不得擅用私刑,需向慎行司去传板子,谁知道慎行司郎中传来了皇帝的口谕:“贾妃静养吧,有不得力的奴才,打发了去就是,动什么板子?如今是什么时候?”元春这才醒悟过来,自己这兰春殿,已经同冷宫不差分毫了!她一届贵妃,连打几个奴才出出气的权利都没有了。

贵妃宝册已被收回,如今人人都知道,贤德妃是惹了大麻烦,便是华太妃也遣了人来责怪她:“你可知你羞辱的是什么人?那是孔家的嫡孙女,和惠大长公主的眼珠子!和惠同老圣人手足情深,端王又是宗亲里头的第一人,我见了她都发憷呢,你还敢得罪她亲孙女!”

抱琴眼里含泪:“娘娘,您别这样,您别吓我啊。”

元春道:“娘娘?我算是哪门子的娘娘?自以为做到了贵妃,也算是熬出头来了,可是你瞧瞧,人家当我是奴才呢,我自称一句表嫂子,倒是哪里惹到了她?做我的亲戚是这么丢人的事么?”

抱琴劝道:“娘娘,孔姑娘是和惠大长公主的孙女,您是陛下的妃子,若是从林侯爷那里论辈分,确实不大妥当。”

贵妃也只是妾而已,确实没有从一个妃子那儿论辈分的道理。

元春冷笑道:“看吧,我熬了这么些年,也不过一个妾字。”

她出生时,荣国公贾代善尚在,作为嫡亲的孙女,自幼是恩宠有加,谁知素来疼爱她的祖母和母亲却能狠心叫她进宫来,做的是女官,说起来还不就是个奴才?给皇后磨墨扑纸洗笔,她自认文采要比皇后高出一等,可又有什么办法?

好不容易攀上了华太妃,封了贵妃,却终于明白,自己这个贵妃与华太妃的太贵妃并不相同。华太妃深得老圣人的宠爱,连太后都得让她三分,生怕惹了太上皇不高兴。太上皇更是打破了皇后在不封皇贵妃的旧例,封华太妃为皇贵妃,若非御史们闹得太厉害,只怕是要封华家做承恩侯的。而她呢,莫说皇后,便是在吴贵妃面前也时常觉得抬不起头来——吴贵妃之父是正四品,比贾政高出那么一头来,且吴贵妃是大选时被皇太后赐给了陛下,跟着陛下一路从王府走到了宫里,从一个庶妃做到了如今的贵妃,人家可没在皇后宫里当过奴才!

更不用说,如今华太妃因为替她说话的缘故在太上皇那里讨了个没趣,也懒得来管她的事情了。

虽说从她论辈分确实不妥当,可是听听那孔静娴是如何说的?

“我早些年的时候,也曾随着祖母进宫给皇后娘娘请安,那时候觉得娘娘宫里有个研磨的宫女生得不错,果然是有个造化的。只是太后娘娘也劝劝陛下,喜欢就喜欢了,别拿出来见客才是,谁家有这个规矩呢,皇家的规矩是要万民敬仰的,一个奴才,抬举抬举也就是了,放到台面上给人看,不妥当。”

那时候宫妃们都在,皇后抿唇一笑,给太后告罪——这个“奴才”是打她宫里出来的,她给丈夫找了个这么人,自然得要告罪的。太后娘娘斜得意地瞧了一眼华太妃,把孔静娴拉过来笑道:“什么太后娘娘皇后娘娘的,太上皇前儿不是说了么?叫咱们舅爷爷舅奶奶也很妥当。”

偏偏最重规矩礼仪的和惠大长公主在一旁,见着自己孙女侮辱贵妃,居然不斥不怒,转而只对太后道:“皇嫂恕罪,我这孙女啊,打小被她爹给教坏了。她爹同她说,宁拜寒家妻,莫尊贵家妾,这孩子脑子死板,把这规矩拿到皇家来说了,是该打呢,看我回去告诉她娘去。”

太后道:“妹妹这话可是在埋汰我呢!孔家是什么人家?你们家的姑娘的规矩,才是真真的一等一的。皇家哪有多少亲戚,就什么人都敢攀了。景宁说的是实话。你也别老是罚她,多好的孩子,咱们家的公主们,也得多跟她接触接触,学点规矩才是。”

华太妃被那句“皇家哪有多少亲戚,就什么人都敢攀了”给气着了,去找着太上皇一通哭,谁知道晚了一步,和惠大长公主先一步上了眼药。

“皇兄,父皇把我嫁进孔家,为的是什么,皇兄知道么?”

因为这个王朝根基尚浅,太祖出身低微,起于弱势,争权过程中用的手段又略不能书于史,叫不少人寒了心,天下文人心里皆是疙瘩。

“我听不少人在议论,说咱们皇家到底有些外族血统——您先别气,我今儿个去给皇嫂请安,瞧见皇贵妃一身明黄,和皇嫂、皇后的用度一模一样,皇兄您告诉我,是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