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意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部分(第1页)

三生石畔,都可以找到旧时的精魂。三生石记得每一段有情的过往,可以预测每一段遥远的将来。它在奈何桥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发出无可言说的感叹。人世间,该了的情缘,该还的宿债,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一笔勾销,多么决绝,多么坚定,仿佛过往的爱恨情仇,已再无瓜葛。却又不是如此,佛说万物皆有生死,有因缘就会有果报,相欠的终要偿还,失去的终会得到。人与人之间,有着万世不灭的缘分,也许是爱侣,也许是仇敌,也许是永远的陌路。姻缘就像是一把利箭,被箭射中的人,会生生世世带着伤痕轮回。有缘的人,可以从对方的眼中,看到彼此前世的忧伤,那么情真意切,那么撩人心扉。

初次听到三生石,以为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某一对红尘男女,在一块岩石前,许下三生之约。他们在前世相爱,在今世邂逅,又约定好来生重逢。因为心有不舍,所以都不敢轻易投胎转世,生怕梦里的云烟会迷离了双眼。怕有一天,彼此重见时,早已更换了旧时容颜。虽说因果轮回,可是苍茫人世,谁又能肯定今生真的可以找到一个缘定三生的知己?太多的缘分无法辨认,开始也许心动不已,结局却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也许只有相遇在奈何桥,才会恍然,原来我们真的有过昨天。

直到我看到这则故事,才知道三生石系着另一段前缘因果。富家子弟李源,因父亲在变乱中死去,体悟到人世无常,故将所有家产捐给寺庙,在庙里修行。他与主持圆泽禅师心性相投,在一起聚会谈经,二人相约同游四川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圆泽则想走陆路,后圆泽依了李源,走水路去四川。舟行南浦,看到一个妇女在河边取水,圆泽感伤地落下眼泪,叹息道:“不愿走水路,是怕遇见她。”因为此妇人怀孕三年还生不下来,而圆泽注定是要投胎做她的孩子。黄昏之时,圆泽便死去,临死前让李源三天后去妇人家,他将以一笑为证。十三年后的中秋夜,让李源去杭州的天竺寺外,他们一定会见面。

三天后,婴孩见到李源果真微笑。十三年后,李源去杭州天竺寺赴约,在寺外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听后明白,这位牧童就是前世的圆泽,梦中的旧人,转世之后得以重逢。只是情缘有限,漫长的等待,换来的只是短暂的邂逅。他们不知道,下一次相见会在何时,但是三生石上,早已记下了前世今生。

我为这段隔世的重逢心生感动,又被感动,打湿了双眼。三生石是安排有缘人相遇的地方,这是一块灵石,知晓世间所有的缘起缘灭。无须指天发誓,来生终会相逢,无须长跪不起,等待的人,有一天就会偶然出现在你身边。记住生命里每一次微笑,记住每一个擦肩而过的背影,记住每一双眸子里忧郁的叹息。你是锦瑟,他为流年;你是婵娟,他为大雁。

也许看过三生石的人,从此都会珍惜生命里的际遇与相逢,珍惜每一朵花开的时间。因为任何一次错过,都要再等待五百年,五百年是一次轮回,五百年才会有一次机遇。当我们遇到那个甘愿为自己回眸的人,就别问是缘是劫,哪怕今日的灿烂,化作明天的枯萎,我们总算拥有过那枝妙谛莲花。所以我相信,每一天都会有许多人在一条轮回巷等待,将远去的时光细细寻找。直到遇见,直到在三生石上,寻觅是否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其实我们无须对着镜子,就看得清人生只是一场戏,但我们甘愿在戏里一见倾心。许多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我常常会想,我的前世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孤独的伶人,所以今生会在台上将寂寞演绎到最后?是一个江南的绣女,将一生的情事刺绣在锦缎中?是一个楼台的思妇,为远行的丈夫,痴守成望夫石?是一朵零落的梅花,被哒哒的马蹄溅起一地的叹息?宿命早已编排好一切,三生石上刻着的文字,也不过是为了解答世间谜题的谜底。

既已注定,相逢只是早晚,你被前因的箭射中之时,就再也不能来去自如。如果真的要重逢,多么希望,在红叶满径的路口,去完成那场命定的情缘。你青衫长袖,风采翩然;我旗袍裹身,长发袭肩。无须言语,只一个浅淡的微笑,就明白,你是我梦里的檀郎,我是你前世的秋香。无论是华丽或是错误的开始,我们都要满怀感激地,沿着落叶缤纷的小径一直走下去,做这世间上最寻常的凡夫凡妇。

如果有一天,来到奈何桥边,在你喝下孟婆汤之前,请记得看看三生石上,刻下了我们第几世情缘。你可知道,第一世,为了来生的相见,我已经跳入忘川河中,守候你,千年又千年。

第二章 不辜负,世味熬煮的茶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唐·王梵志

仿佛只要一跟人提及禅佛,都会觉得,那是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有着不可领悟的玄机。却不知,深刻的底蕴,表达的即为朴素的道理。而朴素的外在,却寄寓深沉的内涵。我们总把佛界看作是谜,费尽心思地想要琢磨出最后的谜底。却不知,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迷惘之时,多半在局内,当你了悟的时候,人已在局外。若用平和的心态,看凡间一切,简单明了。若用复杂的心态,看万丈红尘,则为世相所迷。

这就是所谓的有味是清欢、繁华见真淳的涵义。有这么一个僧者的诗,流传甚少,格调不高,却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似一杯闲茶,清淡耐品。他就是唐代白话诗僧王梵志,他的诗其言虽朴,其理归真。多用简单朴实的佛理,劝诫世人行善止恶,亦对世态人情,多有讽刺和揶揄。当我们每天被繁琐的尘事,折腾得心力交瘁时,偶读几首他的诗,如同吃多了山珍海味,咀嚼馒头菜根的清香;又有一种,住惯了海市蜃楼,回归田园的怡然。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那么一册或几册,适合自己的书卷。书卷里,也许不需要有华丽的文字,不需要有浓郁的墨香。只要可以让一个饥渴之人得到满足,就是好书。一个有内涵的人,有气度的人,可以在一株草木里,看到情感和禅意;可以视一粒粉尘,为知己、为良朋;更可以在纷繁中寻到清闲,在尘泥里觅得甘露。这些,都源于心的境界,心清则朗,心浑则浊。在世道匆匆的轮回里,我们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只是不知道,谁可以有把握让自己回到最初的纯一。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多么朴素直白的诗句,不需要任何的修饰和遮掩,可以将你搪塞至无言。你是帝王将相也好,你是布衣百姓也罢;你叱咤风云,你卑微懦弱;你家财万贯,你身无分文;你国色天香,你形容槁木。这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是微不足道,死神可以在任何时候,不打招呼就终止你一世人生。你要说的话,没有说完,你要做的事,没有做完,你要爱的人,还没有爱够。生命只有一次,不会给任何人重来的机会。多少英雄不寿,多少红颜薄命,死的时候,只是一堆荒草,一抔尘土,覆盖了这简短的一生。

以土馒头来喻坟墓,直接入骨,似讥讽,又带着无奈。这个土馒头,被弃之于城外,杂草丛生,孤寂难当。而馅草却在繁华的城里,他们此刻享受荣华,逍遥自在,临死的那一天,也要住进这个土馒头里,以尘土为房,荒草为被,和影子说话,与寂寞为邻。无论你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必须吃一个,并且也只能吃一个。土馒头里的馅,也许不是你喜欢的滋味,但是你不能嫌弃,因为死亡是最后的结果,由不得任何人做其他的选择。每个人都懂得自然的规律,可是面对生死,却不能坦然,无法彻悟。而沉重的死亡,被他轻松的语调,化解得轻松而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