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东京梦华录描写繁华的句子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一(第1页)

东都外城

东都外城①,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城门皆瓮城②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新城南壁,其门有三:正南门曰南薰门;城南一边,东南则陈州门,傍有蔡河③水门;西南则戴楼门,傍亦有蔡河水门。蔡河正名惠民河,为通蔡州故也。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④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⑤,夹岸百余丈;次则曰新宋门;次曰新曹门;又次曰东北水门,乃五丈河⑥之水门也。西城一边,其门有四:从南曰新郑门;次曰西水门,汴河上水门也;次曰万胜门;又次曰固子门;又次曰西北水门,乃金水河水门也。北城一边,其门有四:从东曰陈桥门(乃大辽人使驿路⑦);次曰封丘门(北郊御路);次曰新酸枣门;次曰卫州门(诸门名皆俗呼。其正名如西水门曰利泽,郑门本顺天门,固子门本金耀门)。新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⑧,密置女头⑨,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荫。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⑩提总其事。

[注释]

①东都:北宋的首都汴京城。外城:即五代后周时周世宗所筑的罗城,又称新城、国城,周长约四十八里。宋敏求《东京记》下卷为“新城”,又记外城。②瓮城:即古代城门外的月城,起掩护城门、加强防御的作用。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守城”云:“门外筑瓮城,城外凿壕,去大城约三十步。”又云:“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③蔡河:见本卷“河道”一节注①。④汴河:见本卷“河道”一节注④。⑤拐子城:即瓮城,城墙的角城,有屏蔽城门、加强防御的作用。⑥五丈河:古河名,见本卷“河道”一节注⑤。⑦大辽:指北方与宋对峙的辽国。驿路:辽国使者规定必须从此门入城。⑧马面: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置的战棚。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记西北赫连城(延州丰林县城)“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敌人至城下,则四面失石临之,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又宋陈规《守城录》卷二“守城机要”云:“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脚,其上皆有楼子,所用木植甚多。”⑨女头:城墙上垛子一类的防护建筑,或称为女垣、箭垛。⑩京城所:即管理城墙修缮维护的军事机构,属皇宫“外诸司”之一。本卷“外诸司”一节中的“京城守具所”,即指“京城防务维修器械管理所”,简称京城所。

[译文]

汴京城的外城,周长约四十余里。城壕名叫护龙河,河宽十余丈。河的两岸全都栽种着杨、柳树,白色的城墙和朱红色的城门,禁止行人往来。城门外修建的瓮城都是三层的小楼,楼门都是拐弯开门的,只有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是正向直行的且都是两重门。主要是因为这四道门都是正门,为皇帝出行专用的御道的缘故。外城的南城墙一侧有三道门,正南门为南薰门;南城墙东南侧的为陈州门,门旁是蔡河的水门;西南侧为戴楼门,门旁也是一道蔡河的水门。蔡河原名为惠民河,因其流经蔡州,故而得名。外城的东城墙一侧有四座城门,东南处的为东水门,也是汴河下游出城的水门,此门横跨于汴河之上,并用铁包裹起来犹如一扇窗,到夜里就像闸门一样垂进水面,而河的两岸都留有通行道,一直出了拐子城,沿着河两岸仍有数百丈长。接着往北去是新宋门,之后是新曹门,最北的为东北水门,此门也是五丈河流经的水门。城墙西侧的一面有四座门:从南向北依次为新郑门,之后是西水门,此门也是汴河上流入城的水门,再依次是万胜门、固子门,最北面的是西北水门,此门也是金水河的水门之一。外城的北侧一面共有四座门:从东数起先是陈桥门(此门是大辽国使臣入宫觐见的必经之路),依次是封丘门(此门是皇帝北郊祭祀的御路),再依次是新酸枣门,最北面的为卫州门(这些门的名称都是俗称,它们的正名如西水门桥原名叫利泽桥,郑门原名为顺天门,固子门的原名为金耀门)。新城的城墙上每隔百步就设置有马面战棚,并在城墙上密集地设置有城垛子(女墙),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有专人进行管理和修缮,远远望去,很是整齐、高俊。城里的官道两侧,种植的榆树和柳树都已成荫。每隔二百步设置一处防城库,库中贮备着守城攻敌用的武器,有广固兵士二十名,每天对其进行维护修缮,并专门设有京城所总管相关事务。

旧京城

旧京城①方圆约二十里许,南壁其门有三:正南曰朱雀门,左曰保康门,右曰新门。东壁其门有三:从南汴河南岸角门子,河北岸曰旧宋门,次曰旧曹门。西壁其门有三:从南曰旧郑门,次汴河北岸角门子,次曰梁门。北壁其门有三:从东曰旧封丘门,次曰景龙门(乃大内城角实箓宫②前也),次曰金水门。

[注释]

①旧京城:原唐朝时的汴州城,五代后周扩建外城时将其包在城内,因此又叫里城,或叫阙城,周长约二十一里。宋敏求《东京记》中卷即为“旧城”,详述了此城的规模。《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记旧城周长为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②实箓宫:即宝箓宫,“宝”应为“实”。

[译文]

汴州城周围约二十里,南城墙一面有三座城门:正南的门叫朱雀门,左边的叫宝康门,右边的叫新门。东城墙一侧有三座城门:从汴河南岸的角子门数起,汴河北岸为旧宋门,依次是旧曹门。城墙西侧一面有三座城门:从南数起为旧郑门,依次是汴河北岸的角子门,再往北的是梁门。城墙北侧一面有三座城门:从东开始是旧封丘门,再依次是景龙门(此门在皇宫城角的实箓宫前面),再依次是金水门。

河道

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①,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河上有桥十一②,自陈州门里曰观桥(在五岳观后门),从北,次曰宣泰桥,次曰云骑桥,次曰横桥子(在彭婆婆宅前),次曰高桥,次曰西保康门桥,次曰龙津桥(正对内前),次曰新桥,次曰太平桥(高殿前宅③前),次曰粜麦桥,次曰第一座桥,次曰宜男桥,出戴楼门外曰四里桥。中曰汴河④,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次曰顺成仓桥,入水门里曰便桥,次曰下土桥,次曰上土桥,投西角子门曰相国寺桥。次曰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州桥之北岸御路,东西两阙,楼观对耸。桥之西有方浅船二只,头置巨干铁枪数条,岸上有铁索三条,遇夜绞上水面,盖防遗火舟船矣。西去曰浚仪桥,次曰兴国寺桥(亦名马车衙桥),次曰太师府桥(蔡相宅前),次曰金梁桥,次曰西浮桥(旧以船为之桥,今皆用木石造矣),次曰西水门便桥,门外曰横桥。东北曰五丈河⑤,来自济郓,般挽京东路粮斛入京城,自新曹门北入京,河上有桥五:东去曰小横桥,次曰广备桥,次曰蔡市桥,次曰青晖桥、染院桥。西北曰金水河⑥,自京城西南分京、索河水筑堤,从汴河上用木槽架过,从西北水门入京城,夹墙遮拥,入大内灌后苑池浦矣。河上有桥三,曰白虎桥、横桥、五王宫桥之类。又曹门小河子桥曰念佛桥,盖内诸司辇官、亲事官之类,军营,皆在曹门,侵晨上直,有瞽者在桥上念经求化,得其名矣。

[注释]

①蔡河:蔡河和以下的汴河、五丈河、金水河都是人工运河,这四条河均流经汴京城。蔡河源于郑州西南的大隗山,向东南流经鄢陵、扶沟,之后注于蔡水。北宋初建隆年间,宋太祖发动民夫开凿水渠,引导蔡河水流入汴京城内。《东京梦华录》谓“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其实蔡河水是从戴楼门东侧的广利水门流入汴京城的。而向北流的一段蔡河叫做西蔡河。河水在城内蜿蜒流淌穿过城内之后,从陈州门西侧的普济水门出城,再往南流经通许,之后注入蔡河。向南流的这一段蔡河叫东蔡河。见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七“河渠三·蔡河”。②桥十一:十一应作十三,即为十三座桥。③高殿前宅:即高俅宅邸。高俅因官职为殿前都指挥使,简称高殿前。卷十“车驾宿大庆殿”一节记有“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供俅”。④汴河:即浚仪渠。源出荥阳市大周山,往东汇合京、索、须、郑四条支流,又称莨荡渠或通济渠。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大运河时引来黄河水,通济渠汇入大运河,唐代改名为广济渠。后来屡经变迁,流入汴州的支流称为汴河。北宋初大宗淳化年间,汴河发生过决口,河水泛滥成灾,至道年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此后的北宋时期,汴河对于漕运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到明代正德、嘉靖时,汴河已经淤塞难寻,在城内延庆观前有一座小砖桥,桥下有水沟,民众俗称为“臭河儿”,这便是原来汴河的一点遗迹了。见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六“河渠二·汴河”。⑤五丈河:唐代武则天时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引来汴水注入白沟,又接通湛渠,以利于漕运。因其宽五丈,故名为五丈河,即是白沟河的下游一段。北宋时期多次疏浚,后来因黄河泛滥而淤塞。见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七“河渠三·五丈河”。⑥金水河:其源出自京水,又名天源。北宋初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朝廷动员民夫开渠引水,经过中牟到汴京,名为金水河。在城内和五丈河接通。北宋时期曾多次予以疏浚,对于城内用水发挥着重要作用。金元时期已经淤塞不存。见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七“河渠三·金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