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回七零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章 买缸去镇上(第1页)

中午简单吃了一些东西,沈安宁把被子铺在炕上,带着弟弟妹妹睡了一觉,设了个闹钟,一点四十的。

没等闹钟响,沈安宁一点半就醒了,看着快到时间了,叫醒弟弟妹妹,把大门关上,去村口等赶车的大爷。

一辆牛车其实也不是很大,知青除了许红霞还有上海姐妹花王新容,王新桦也在。

赶车的大爷是村长的堂伯老王头,六十好几了,身体硬朗的很,人很和善,一路上都在给她们介绍望土村的人和事儿。

因为望土村离公社镇上有些远,坐牛车差不多也要花半个多小时,时间紧,所以老王头直接把车赶到邮局那儿,大家先把包裹领了,沈安宁的又多又大,整整三个大包裹,鼓鼓囊囊的,许红霞的包裹是来的那天寄的,所以还没到。

留下安宇和安宣陪着老王头看行李,她们几个人分头行动去买东西,大家知道沈安宁在镇上有亲戚,也没要求要一起。

走走停停,沈安宁到处转转把公社的大概情况了解了一下,一个供销社,一个粮店的代销点,国营饭店很小,供应的种类也少,一个医院,是个两层楼房,这些都在主街道上,还有几个小作坊类的工厂,在镇边上。

挑了个没人的地方,将空间里早就准备好的大背篓和蛇皮袋拿了出来,沈安宁也没去供销社,拿着东西直接去了和老王头约好的地方。

“姐姐,你买了这么多东西啊?好重啊。”沈安宇和安宣两个人看到她,过来帮忙拿蛇皮袋,到手里才发现东西重的要命。

沈安宁看着他们嘱咐道:“小心点,里面是铁锅。”

把东西放到牛车上,沈安宁掏出几个小苹果,塞了一个给老王头。

老王头没接,这年头水果还是精贵的,在东北只有梨和柿子便宜,其它的水果都不好买,“沈知青,这东西精贵,给你弟弟妹妹们吃,我这么大岁数了,用不着。”

沈安宁给两个小家伙使了个眼神,果然,沈安宣直接拿起一个比较大的,硬是塞到老王头嘴边,不让他拒绝,“王爷爷,您就拿着吧,今天可是辛苦您了。”

老王头笑笑接了过去。

在等人的间隙,沈安宁也从老王头那里打听到卖水缸的地方,在耿家屯。

想到院子里没有水井,沈安宁问道:“王爷爷,咱们村有人会打井吗?”虽然离河边近,她可不想每天都去挑水,还是打个井多方便啊。

“村长家的大儿子和刘老根家的几个儿子都会,不过你想要打井得等一阵子,这会儿正农忙呢,他们都是壮劳力不得空,等闲下来了一天就能给你弄好了,咱们村里靠河,水井不用挖太深就会出水,他们弄一天准能完事儿。”

又等了一会,大概四点左右,大家买好东西陆陆续续回到了牛车那里,因为回去时候东西多,牛车走的慢,回到村里时,已经快到五点了,沈安宁带着双胞胎把东西搬到房间里就累的再也不想动了,但是没办法,还要忙。

在老王头的帮助下,沈安宁把锅搭在灶上,大小正合适,老王头还帮着她和了黄泥给封了边。

忙完躺在炕上,松松筋骨,指挥安宇安宣两个人把东西归置归置。

看着外面的天色,还没有黑透,沈安宁想了想还是要趁着现在没人看见把东西都弄回来才是,不然麻烦的很。

姐弟三人随便吃了点东西当晚饭,就去了耿家屯,在村长家找耿月带路去了村里卖水缸的地方。

在耿月的指点下,沈安宁要了两个大水缸,一个放厨房,一个放院子里,要了两个腌菜用的缸,看着有小坛子,沈安宁也要了四个,准备以后装东西用。

耿月看着她买了那么多,有些惊讶:“安宁,现在不用腌菜,买太多了。”

“嗨,等以后用的上,我不想到时候再麻烦了。”一次性买好,下次也方便些。

因为是天黑,所以别人也不知道她买了这么多,说好了待会送到再付钱,谢过耿月,沈安宁带着弟弟妹妹抓紧回去了,她还要把布料和工业券送去木匠家。

一块正红的布,非常难得,木匠叔的老婆李春琴很是喜欢,“沈知青,真的太感谢你了,这婶子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你刚来还没种菜,你等着啊。”

看着春琴婶拿着菜篮子风风火火地去自留地摘菜,沈安宁知道人家是好心,自然也不会拒绝。

正好把家里缺的东西给他说一下,“木匠叔,家里还缺两个锅盖,两个盖水缸的盖子,三个靠着炕放的小柜子,还得请您这几天抽空给我做。”

“行,明天我让你婶子把几个锅盖给你送过去,几个柜子你等几天,做好了我用板车给你拉家去。”王根发想了想,很快答应了下来,这几天先紧着几个柜子。

接过李婶的菜篮子,道了谢带着弟弟妹妹赶紧往家赶,等送缸的来了后帮着把水缸放到厨房和仓房,付了二十块钱。

沈安宁这一天从下了火车开始忙到现在,沈安宁真的是累惨了,拿着木桶出门一趟,假装从河边提来的水,实际是空间里放的,倒在锅里烧了一锅水,三个人简单洗洗,这是搬到新家的第一个晚上,所以三个人一起睡,因为四月的东北还是有些冷的,铺了床厚褥子,不烧炕,三人挤挤刚好,弟弟妹妹都是小孩子,身上火气旺,把沈安宁包在中间,她像是抱着两个大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