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回七零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2章 过中秋抢收(第1页)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今年的中秋,一家人聚不齐,只能看同一个月亮,许同一个愿望。

八月初五这一天,沈安宁在家里准备做月饼,这个月底,也要开始秋收了,今年的天气不是很好,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猜测今年的第一场大雪会提前。

空间里的杂货铺里刚好有一些做月饼模子,有圆形还有花瓣型的,里面刻的花纹和字也是不一样的,沈安宁每样分别拿了两个,她不打算做很复杂的,今天这一批是要给姑姑大伯那边和哥哥那儿寄过去的,所以能保存时间长是最重要的。

找出松子,核桃仁,南瓜子仁,熟花生,红枣,黑芝麻,白芝麻,榛果,冬瓜糖,所有的东西混在一起,加入蜂蜜和少许白糖,将炒熟的面粉倒进去搅和均匀,分成大小差不多大的团做馅料,月饼皮就是面粉加上黄油,白糖鸡蛋揉捏而成,包起来用模具按压一下,再用烤箱烤熟。

沈安宁一共做了一百个月饼,做好的当天下午,她就用油纸包好,加上一些山上的干货,还有之前用野果做成的蜜饯,月饼姑姑姑父那边寄四十个,大伯大伯母那边四十个,二哥那里寄二十个。

还有十天的时间,不出意外他们都会在中秋节之前收到,虽然家人分散在四个地方,但只要大家的心连在一起,那么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

因为还没到中秋,所以沈安宁这次就没给家里做,只留了几个让弟弟妹妹尝尝,等到中秋节那一天她会给家里做很多不同口味的。

看着双胞胎吃的那么开心,希希也就舔了舔味儿,看那小表情也是享受的不行,她想起在后世,由于其它种馅料月饼的出现,大家已经不太爱吃五仁的了,因为五仁月饼中包有很多东西,吃起来比较腻,不如其他月饼这么好吃,不像现在,糖油都是稀罕物,越甜的东西大家反而越喜欢。

这天,沈安宁正在医务室看书,村里的几个大娘过来买药,她们说起今年的天气有些奇怪,往年到了九月,东北这边不会像今年这么热,现下这温度和盛夏时无异了,沈安宁听到这话,将她们要的解暑药包好。

她想,事出反常必有妖,今年天气这么反常,冬天可能也会比往年更冷,牛棚里的那些人,去年还是靠着沈安宁给的棉被棉服才勉强度过的,想了想,沈安宁将空间里的棉花数了数,之前成衣店的棉花留了一些在北京,这两年给家里人做了一些棉袄棉裤,还有一些给了牛棚里的爷爷奶奶们,现在看也就剩下三大口袋了。

想了想,她将空间小院里的土地都种上的棉花,之前不缺吃穿,没有居安思危的想法,这几块地一直空着,现在可要好好利用起来了。

九月中下旬,秋收开始了,天气实在太热,村里的庄稼把式怕这些粮食旱在地里,河里的水位较之往年也下降了不少,还好这些庄稼长得也差不多了,所以现在开始抢收也没什么损失。

这一次,沈安宁没下地,她负责给附近几个村子提供解暑的草药和缓解疲劳,缓解关节疼痛的药,家里的孩子们又都上学去了,只有她一个人,每天要上山采药,炮制,研磨,配药,这些事儿太杂太多,光是做好这些事,她就已经没什么别的时间了。

就连希希这个小丫头也看出了她的忙碌,这段时间乖的很,每天在医务室,沈安宁把收音机一打开,她自己便能跟着学说话,累了饿了就哭几声,还自己哄自己睡觉,可把沈安宁心疼地不行。

七月那会儿来的四个知青,女知青沈安宁早就认识了,两个男知青沈安宁是在这次秋收中才关注到。

也是巧合,许红霞她们这几天秋收太累,给沈安宁这儿送了几斤绿豆和两斤白糖,麻烦她中午帮她们烧一锅绿豆汤送过去,不是什么大事儿,沈安宁当然不会拒绝。

在给许红霞她们送绿豆汤的时候,沈安宁观察到田埂上扛着一捆捆水稻走的两个男人,从他们的身形和步伐来看,都是练家子,不一定是军人,但也一定接受过特殊的训练。

有些好奇,沈安宁就问了问,“哎,红霞,那两个男的也是咱们村的吗?之前好像不大见过啊。”

“害,就是新来的那两个男知青,和曹玉她们走的近,天天过去给那两个大小姐帮忙,和我们走的不近,连刘成都说他们每天到知青点就是睡觉,虽然住在一起,但总是有些格格不入的。”许红霞也有些无奈,想来就是她们来的时候和老知青处的很愉快,所以现在和这四个新来的处的不太好,倒是有些不习惯,感觉怪怪的。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这么多年的沉淀,让沈安宁有一种警觉感,遇到对她有威胁的人和事,她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

打听了一下,两个男知青,一个叫李昊天,一个叫杨征程,和曹玉她们一样,都是京市来的。

四个人来自同一个地方,还都互相认识,要么就是亲戚朋友的安排,大家都是一起的,要么,,,沈安宁不得不多想。

观察了他们好几天,可能是秋收太忙,沈安宁没发现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每天这两个人都是正常上工下工,也没做什么不该做的事情。

村里人团结一致,地里的稻谷和土豆红薯都在十月中的时候全部收了回来,将近一个月的忙碌,大家伙儿累的够呛,就想趁着不忙的时候在家好好歇歇,沈安宁的小院也再一次忙碌了起来,不少村民到她这里来用大豆和她换山上的野生枸杞和红枣。

每天人来人往的,倒也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