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神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部分(第1页)

年的情况。

在其他诸侯国家中,骑兵的比例更少,不过1 %左右。

骑兵在战国时期已初露锋芒,但迟迟没有形成战场主力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

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便是在骑兵史的改革进程中很小又极为重要的一个部件——

马蹬的产生和利用。从秦俑二号坑的骑兵俑来看,骑兵们不但既无马蹬,连踏蹬也

没有,由此可以断定骑兵们在上马时,是双手按住马背跳跃上去的。上马后的骑兵

抓紧缰索,贴附马背以防颠落。由于没有马蹬,在奔驰特别是作战时,就不能靠小

腿夹紧马腹来控制座骑,更谈不上腾出双手来全力挥斥武器与敌搏杀,在攻击力与

灵活性上都大受限制的情形中,也注定了不能使用长柄兵器更有效地杀伤敌人这一

时代局限和遗憾。

那么,作为极具重要性的小小马蹬是何时产生的?尽管众说不一,但长沙西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 年)墓出土陶骑俑的马鞍左侧吊有一蹬,这是被多数学者认为

中国最旱的马蹬。但因为只有一只,有的学者便认为不是马蹬,而很可能是上马时

的踏蹬,两只脚分踩的马蹬,是十六国时期才出现的,这个推论来自北燕冯素弗墓

(冯死于公元415 年)出上的用铜片包着木芯的马蹬实物。如果事实真的如此,作

为一个小小的马蹬,在产生骑兵之后的近千年才发明创造出来,也真令后人有些不

可思议了。

在西汉茂陵大将军霍去病墓前有一石牛,牛背上有一蹬的雏形,这个蹬的雏形

又给了研究者一个新的启示?难道是西汉有骑牛的习惯?如果有这个习惯并有蹬产

生,对将古代骑兵发展到鼎兴时期的西汉军队来说,对出现马蹬不也是一个极大的

启示吗?那牛蹬不正是马蹬的另一种安排吗?如果看一下汉代骑兵的强大阵容和赫

赫业绩,就不难推断出,在那个时代产生马蹬或产生了马蹬的雏形并用于战场上的

骑兵部队是极有可能的。

众所周知的秦末汉初中原战争纷乱,给了远在北方的匈奴一个扩充自己骑兵部

队的机会,几年的时间,其骑兵总数便达到了30  余万。渐已强大的匈奴趁汉朝未

稳之时,便大举进兵南侵,并很快占居河套及北方的现在的伊克昭盟地区。匈奴铁

骑势如破竹,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 年),匈奴单于冒顿率部攻下马邑,并把

刘邦亲率的32  万汉兵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致使汉

高祖刘邦险些丧命。平城之战,使西汉统治者认识到:要战胜匈奴骑兵,只靠步兵

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强大的骑兵。

基于这样一种明智的选择,自汉文帝起就开始正式设立马政,加强全国的养马

事业,并很快见到成效。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 年),匈奴大举进入中原北部上

郡一带掠夺财物,汉朝廷命丞相婴率八万五千骑兵进击匈奴,取得初步胜利。到了

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 年),匈奴单于率十四万骑兵进入中原西北部的朝那,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