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神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部分(第1页)

它只能是,也必然是一个巨型的石砌周壁的竖穴墓矿,然后再附设一些回环相连的

隧道式的别室和墓道耳室。而内部结构则是由石、砖、木料组成多级桁架式建筑拱

卫穹窿顶的群体建筑。因此,同人们所见到的古代陵墓一样,秦始皇陵地宫也大致

分为墓室、别室(侧室),墓道三个部分。

墓室是始皇陵地宫中放置棺椁的主体墓穴,或称椁室。据测知,秦始皇陵地宫

上口起掘的范围很大,南北长515 米,东西宽485 米。在这个地宫上口之内,经施

工处理,由四面向内收一段距离后,筑“方城”一周。方城四面辟门,其中惟东面

有五个门道,为避免陵区雨水径流灌注墓室而造成塌方,除采取导流措施外,还在

方城之内收分、斜行地向下挖掘墓扩。而在墓底,再壁直地挖筑椁室。秦始皇陵室

这个由巨型的竖井式圹穴构成的三维空间,犹如一个倒置内空的“四棱台体”,也

即是考古学家常说的口大底小的“仰斗”状。事实上,自春秋到秦汉间的大型土圹

墓,斜壁上都带有多级台阶,像已出土的秦公一号大墓就有三级,而杨家湾汉墓则

有五级。那么,秦始皇墓中的周壁根据“数以六为纪”(《史记·秦始皇本纪》)

规定,就可能有六层台阶环绕着。如果从透视的角度看,整个墓室就是六个由大到

小的倒四棱台叠加而深入地下的大土坑。

《关中记》曾说过汉陵“方上”的面积是一百二十步,而汉陵封土堆基部的底

面积大于上口的这种合理结构,显然是承袭秦陵而来。秦始皇陵家经过漫长历史的

风风雨雨,终使它由原来周长2087。6  米缩小到现在的1390  米,足见它被历史的

风雨无情地脱去70~82。5  米的一层“厚皮”。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在这脱掉“皮

层”的地方,即现在陵冢的周围,下深8 米,即是地宫上部的外围建筑。据考古专

业人员测知,墓圹上口有一道高和厚各约4 米的“方城”,南北长460 米,东西宽

392 米,其顶部距今地表只有2。7 —4 米。

在这周长1704  米的四边正中有斜坡门道,其中南、北、西三面各一,东边有

五。门道宽达12  米,已用夯土填实。由探知的墓底强汞区得知,这个范围东西长

160 米,南北宽120 米,并很可能就是椁室所在。

关于墓室的结构问题,我们无妨援引王学理、程学华等考古学家所总结的考古

资料作推导,也许有更多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已经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上自殷

周、下迄汉代的大型陵墓,凡是在平川地带营造墓室者,无不穿土为圹,作成朝天

的竖穴墓椁墓,椁顶横铺原木,填土夯实,与地平齐。

已经发掘的王侯大墓,如殷墟侯家庄西北冈“亚”字形大墓、武官村“中”字

形大墓、妇好墓、凤翔的春秋时期秦公一号大墓、咸阳杨家湾汉墓等,都为我们提

供了这方面很好的例证。至于战国晚期,虽然已经开始出现了洞室墓,但这还只局

限于小型墓葬。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墓穴固然是大型的洞式墓,也开了“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