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五零纪事全文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章 城乡倒挂第三步(第1页)

有句话叫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又有句话叫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招苦命人。

贾张氏等贾东旭回来之后,把这事儿说了一遍,然后嘱咐他明天请个假,去张家庄贾张氏的弟弟那里看看,看看他们是个什么情况,顺便找他舅舅把粮食拉回来,能拉多少拉多少。

这边还没说完呢,闫解成就开始拿着锣敲了起来,这是要开全院大会啊。陆陆续续的,大家又集中到了前院,然后看到了坐在正中间的崔干事,崔干事是这一片的划片负责人。所以下发国家政策这种事,一般都是他来管。

不过前几次,他来的都是好事,所以大家还挺欢迎他的。

崔干事也不用别人起头,先是讲了工业国家的优势,说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然后讲了,要想不落后,就必须发展工业。但是我们发展工业的时机并不成熟,因为我们的农业不够发达,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是耕地面积并不多,而且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连能按时吃上饭都做不到。

就在大家以为这一次的目的跟往常一样就是要大家节约粮食的时候,崔干事话题一转,“所以说,为了人民群众的公平,也能让更多的百姓吃上饭,咱们市里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展开粮食定量供应的试点,为全国粮食统一管理,趟出一条路来,每个月底,老易都要到街道把你们全院的粮票领回来,有多少票,买多少粮,不能多买,粮票严禁倒卖,凡事倒卖粮票的一律从严从重处理,最高死刑。”

听到崔干事这么严肃的说法,大家也都不自觉的紧张了一下。

“我先说一下这个定量的问题,咱们大院没有特殊工作人员,没有军人,所以这两种忽略不计了。以老易为代表的重体力劳动者,包括机械工人,建筑工人,农业工人等等,每人每月男的四十八斤,女的四十二斤。”

下面大部分都都已经做好了大幅缩减定量的准备了,但是没想到,这个标准居然还能接受,反正大家平时买粮也不会超出这个数,多了也买不起。但是接下来的东西就让人破防了。

“轻体力劳动者,像炊事员,医生,纺织,酿酒,食品之类的工作,男的三十八斤,女的三十四斤。至于行政编制,店员,老师,广播员之类的岗位,男的三十二斤,女的三十斤。没有工作的普通市民,男的二十八斤,女的二十六斤。”

然后崔干事又详细介绍了,各个年龄段的粮食定量。但是,这里面又出了一个问题,“崔干事,我们家鑫鑫,今年不满十岁,但又是高中生,是执行二十九斤的高中生标准还是二十斤的十岁以下的孩子的标准。”赵芹可得把这个东西弄明白了,差的老多呢。而且除了他和梁拉娣估计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何雨柱不在家,跑着找何大清学技术去了。一般能上到高中,中专或者大学,哪怕是初中生,也一定大于十岁,适用成人的标准,学生的定量高,自然要往上算。

“赵芹同志,你说的这种情况,市里也有安排,粮食定量以工作为主,也就是说赵鑫同学,明年考上大学,她就适用大学生三十四斤的定量。咱们得新粮本上这些都写的清清楚楚,以后无论什么原因,只要定量发生改变,那么大家都要尽快去街道报备。如果以后发生了考学,工作调动之类的户籍迁出的情况,大家也要到街道报备一下,拿粮食关系变动证明,否则到了新地方,没饭吃。”

“最后,我给大家说一下,这里面需要注意的几个点,第一个是咱们街道发的粮票是粗粮票和细粮票各占一半,高粱,小米,粗大米这是粗粮,白面,大米这是细粮,至于棒子面,地瓜这些咱们街道定期免票供应,花生,瓜子,黄豆,绿豆,芝麻这些东西还是和原来一样,凭粮本按户供应。第二个是,如果大家要到饭店里面吃饭,饭店只收粮票,不要米票和免票,家里情况富裕不想吃粗粮的,可以考虑一下这个。第三是,从下个月起,大家在厂里吃饭,就要凭票吃饭了,厂里的集体定量只少量的供应加班人群。具体政策,你们要看看你们厂里的规定了。还有这个油,每个人每个月是三两油。”

这是最破防的事,因为有些人已经算计,自己在厂里猛吃,回家就不吃了,省下口粮给老婆孩子,但是现在居然连厂里吃饭都要吃自己了,这不是开玩笑嘛。所以下面沸沸扬扬的,全都是质疑的声音。

“安静,安静。”见喊话没用,崔干事也拿起刘海中的惊堂木啪的拍了一下,下面瞬间就安静了,“过会儿呢,我把咱们街道的告示贴在大门口,不明白的,自己去看看,闫老师,过会儿麻烦你给讲解一下。下面我们就把大家的新粮本和粮票一起发下去。”

这一次的粮本正规了许多,巴掌大小,封面是黄褐色的牛皮纸硬纸卡。上面写着京城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还盖着粮食局的章,下面还写着编号和户主姓名。打开第一页,就是粮本粮票的注意事项。翻过来就是这家人的人基本情况,如户主姓名,住址,指定粮店,发证机关,发证日期,以及特殊供应情况。接着就是粮油供应标准登记表,写着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工种,粮食定量标准,食用油定量标准,增减。这一页,已经把该写的都写好了,甚至连章都盖上了,以后要是有增减直接就在这一页上涂改就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剩下的就是粮本的按月使用情况了,总计多少斤,粗粮多少,细粮多少,油多少。由于现在是凭粮本换粮票,所以,只需要写上每个月几号领的粮票就行。就这样,赵鑫领到了她人生第二本粮本,上面写了两个人的总定量,七十一斤,具体是粗粮三十斤,细粮四十一斤,油六两,额外补贴四两。看起来不对吧,不是一半一半吗,不是二十九加三十等于五十九斤吗。多出来的十二斤细粮是什么东西,还记得特殊供应吗,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是其中之一,定量供应十二斤细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毕业生定量比不过大学在读生的情况,多出来的四两油也是这种情况。还一个特殊供应就是孕产妇,也会增加一定细粮供应。其他的还有烈属,因伤退伍军人等等都有额外的定量。

至于吃不了怎么办,简单,去粮油店换成油或者长期通兑粮票,以后还可以换成肉票或者布票,甚至糖票,直接拿去卖,是最错误的选择。粮店不给换的,可以转赠,也可以卖给国家粮店,也可以相互调剂。总之办法有的是。

相比于赵家超标的标准,三大爷闫阜贵就难受了,他们家他有工作是三十二斤,闫解成是学徒工和三大妈一样都是一般市民,只有二十八斤的定量,再加上他们家两个半大小子,实际定量是严重不够的。所以他就把目标瞄上了很明显定量超标赵芹娘俩,其实何雨柱家的定量也富裕,但是何大清还在,他不敢找何雨柱商量,八成何大清也得找何雨柱要援助,这个都说不好。

等大家都拿到了粮票,赵鑫看着这些粮票还挺稀奇,她原来也见过粮票,甚至还收藏过几张,但是那些都是印刷精致,纸质也好的跟钱一样的粮票。而现在下发的粮票,纸的质量也还不错,但是印刷质量就差远了,一个简单的线边,里面写着京城粮食局,地方粮票,下面就是重量,再下面就是两个章,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透露着一种简朴。

崔干事发完粮票,你就是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他收拾东西走人了。但是大院里面可就沸反盈天了,金大妈要不是她儿媳妇架着,都要躺地上了。原来他们家只是钱不凑数,要是家里人都能找点活干,不拘多少,够吃就行,但是现在,你就是有钱都没出买去,没有定量。虽然下午她说他们老两口可以回农村,但是那是安慰她儿媳妇的话,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可是现在,貌似没有其他选择了。

另一边,崔干事走了,贾张氏就开始哭,声音和场面都不是下午能比的,边哭还边骂,骂的可不算好听,但是骂的比较含糊,仔细听听她骂的居然是国家,得大家都跑吧,这是不能粘上。别人能跑,但是三个大爷却不能跑。

“贾嫂子,你先别哭了,这总有出路的,国家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你们饿死啊。你们家暂时还有存粮,先支应着,明天让东旭先请假,到街道先把户口转了,有一点是一点,实在不行你去农村借点粮食。”借粮食,说的好听,其实就是买,但是现在禁止私下倒卖粮食,所以拿不到面上来。

“老易,我们家就剩了今天来的三百斤地瓜了,后院赵家粮票是不是吃不完,能不能让她们借给我们一点。”贾张氏脑子在能占便宜的时候,转的特别快。贾家粮食富裕,但是贾张氏在今年春天粮食最贵的时候,偷偷卖了一批,然后靠蹭其他人粮本过日子。但是现在,大家都不够吃,蹭都没得蹭了。

从这一刻起,粮食定量,户口锁死,农民入社,三步走完,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正式拉开了差距。

喜欢五零见闻录()五零见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