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权谋大明全文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章 双赢之策(第1页)

刘骥滔滔不绝地叙述着。

城内的乡绅们如何对城外聚集的灾民感到厌恶和忧虑。

甚至愿意出资出粮,坚决驱逐或消灭灾民。

李培恩心中暗自嘲讽,冷笑几声。

他原本以为刘骥,那个曾被沈周领导的常州府晾置多年的人,不至于是个顽固的文官政客。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对方仅仅半天之间,就将这份权力运用得像个典型的明朝官员。

除了刘骥,让李培恩心寒的还有满城的常州府绅士。

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这些人宁可出资出粮挑起战乱,也要驱赶难民,却不肯在难民陷入绝境前施以援手,哪怕是一碗稀粥。

此刻,李培恩深深地体会到,这大明从上至下已经腐败至极!

抑制住内心的愤怒,他等待刘骥说完,然后表情平静,语含深意地问:

“刘副使,天亮前我让手下的一名锦衣卫给你传达了一句话。”

“那锦衣卫回来说你当时回答知道了。”

“那么,我想问问刘副使,你还记得那句话是什么吗?”

刘骥不明所以,皱眉思索一会儿,沉声道:

“如果我没记错,李安抚使当时是通过他人转告我‘以民为本’这四个字?”

“没错,确实是‘以民为本’。”李培恩点头确认。

接着,他对王承恩行礼,继续对刘骥说:

“我当时告诉你这四个字,是希望你明白,天下的百姓都是我们大明的子民。”

“城外的难民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如果不是昨天常平仓发生火灾,他们绝不会冒险进城抢粮。”

“现在你要对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动武,我觉得这恐怕会违背天意啊!”

李培恩说完,转向王承恩:

“当今圣上刚刚登基,如此残害百姓,恐怕会让皇上不悦。”

李培恩的话唤醒了王承恩。之前刘骥提到用兵对付难民时,王承恩并未深入思考后果。

他只是本能地认为这可能是个军事功绩的机会,所以才召来李培恩询问。

但现在,李培恩的话让他彻底清醒过来。

崇祯皇帝刚刚即位,连年号都还未改!

如果有胆敢屠杀百姓的行为,恐怕会让崇祯皇帝勃然大怒。

看到王承恩也犹豫了,刘骥的脸上不禁流露出困扰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