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明末饥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部分(第1页)

“哦,父亲大人,喜从何来啊!”沈朗微笑着道。

沈崇文捻着胡须笑道:“还记得为父曾经和你说过吗,你的这位岳丈大人能量可是很大的啊,这不,他已经为你捐了一个好出身呢!”沈崇文扬着手中的一封信道。

在大明一朝,花钱捐官不是一件隐秘的事。留都和京师都可以暗中操作这种事。当然了,既然是暗中操作,那就自有一套相应的潜规则。可就是捐官,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你若是朝中有人,那自然是肥缺多多。可若是朝中无人,两眼一抹黑。那就对不起了,即使你花了钱,也谋不到好差事。譬如说,同样花钱捐了个官。有门路的可以即刻上任。而没有门路的呢,则等上个三年五载也是很平常的。而且即使补上了实缺,那分配的地方也是大有玄机的。有门路的可以分配到广东山东这样的地方去享福。而没有门路的呢,不是打发你到云南贵州跟那些土司老爷亲近,就是让你去河南,陕西这些流寇横行的地方去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所以在这以前,沈崇文虽然也动过这个心思,可是一来两京这方面的人物他不熟,二来看见沈朗也不争气,属于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即使为沈朗谋上了一官半职,只怕也做不长久。所以也就干脆拴在身边了。可现在沈朗变得如此聪慧,赵朝瑞又适时的提出来,那就是最好不过了。

沈朗看着父亲一脸喜色的样子,估计准泰山为自己谋了一份美差。“父亲大人,岳丈为我谋的是什么差使呢——”

其实在沈朗看来,什么差使好坏,都是差不多的。就是直接在京城做事那也是毫无意义的!等到鞑子入塞,铁蹄所到之处,还会有乐土吗?沈朗之所以这么问,是要看看这位准泰山的能量如何!

“是在山东的临清,好地方啊。那里没有匪患,太平的很。离着灵丘县也不算太远,也就是二三天的路程。而且差使更是不错,实缺的县丞,等到一年之后扶正,就和你爹一样了。”

沈崇文喜滋滋的道。显然他对这份差使是相当满意的!

可是沈朗却是听得暗中苦笑,没有匪患,倒也没错。可是再过四年,不是匪患,而是匪潮。八旗的兵锋就要驾临山东,光是掳走的人口就达四五十万之众。连山东的首府济南都不能幸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连堂堂的一省首府都惨遭蹂躏,紧挨着济南的临清还能有好日子过吗?当然,这些都是往后的历史,是身为穿越者的优势。现在沈朗是不能和老爹说的。不过这却不妨碍沈朗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

 ;。。。 ; ;

第十八章 沈朗的想法

“父亲大人,我不想干文职,我想去从军——”

“什么——”沈崇文听了大吃一惊:“朗儿啊,为什么要从军呢!都听说捐个文官的,没有听说要捐武官的。而且本朝历来是重文轻武。就是堂堂的总兵,从二品的官身,看见了同级的巡抚那也得行下跪礼啊!”

沈朗听了也不觉得奇怪,老爹身为读书人,他的想法恐怕也是眼下主流的想法。若是在清明盛世,这么想倒也没错。可现在是什么时候,大明开国近三百年,已是到了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候。这颗大树已经烂了一半,若还是抱着文官显贵,武将粗鄙的想法,怕是到时候就悔之晚矣。

而且就算是做到了一品大员,出入八抬大轿。那又有什么用呢!纵观崇祯一朝,被杀的文臣多如牛毛。而且越是到了后期,诛杀大臣越是随便,动不动就是行刑菜市口。诛杀朝廷重臣就和杀鸡差不多!可是相比之下,武将却没有这样的祸事。就连三番五次抗命的左良玉,有一次在拒不执行朝廷的调遣后,崇祯都气得把碗摔了,却硬是不敢动他。这说明了什么,两者一相比较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更何况以沈朗的志向,驱除鞑虏,振兴中华,没有军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沈朗都必须这么做。

“父亲大人,孩儿这么做是经过考量的——”

沈朗看着沈崇文的眼睛道:“如今国事日益艰难,到处都是狼烟四起,江浙一带倭寇猖獗,中原腹地流寇横行。而像我们这里的边境,更是有鞑虏虎视。身处在这样的乱世之秋,若是手中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沈崇文不得不承认,沈朗说的没错。他的品级,已经可以看到朝廷签发的邸报了。充斥于上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坏消息。而更令沈崇文感到兔死狐悲的是,经常可以在邸报上读到,某某知县精忠报国,最后与城池共存亡了。

“父亲大人——”沈朗继续冉冉而谈道:“我知道您的志向,您一直秉承祖父的遗志。推崇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向往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您一直想为家乡父老做些好事,把灵丘治理成一个世外桃源!可是身处乱世之中,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又怎么能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又怎么能做到上报朝廷,下安黎民呢!”

“好孩子——”沈崇文动容道:“没想到你还有这么远大的志向,真是令为父汗颜啊。”

沈崇文来回踱了几步道:“朗儿,为父支持你!不过我这一关好过,你奶奶那里只怕不太好办啊!你也清楚,你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看到你成家立业,为沈家开枝散叶。可你若是突然去从军……”

沈朗知道,老爹的担心不无道理,沈家就他这么一根独苗,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老太太那一关,确实比较难过。

“父亲大人不必担心,孩儿即使从军也不会离开很远的。此去一百里就是边镇。孩儿想去那里从军,这样快马当天可以来回,孩儿也可以时常回家看看,不是很好吗!”

其实这些沈朗都早已考虑好了,投身边军就是很好的选择,一来离着不远,大家小家都可以兼顾。而以边军如今的危险程度,想来谋一个职位应该不难。

二来离着灵丘县不远,方便日后掌控。其实这里牵涉到一个根据地的问题,想要日后搅动天下风云,没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是不行的。而灵丘县就是很好的选择。因为灵丘县既是沈朗的家乡,老爹又是一县的父母官,天时地利人和中,至少就占了两样。

而就人来说,灵丘一带属于北地边关,会骑马者多且产马,而且历来民风彪悍,自古就是出精兵的地方。对于以后沈朗的成军计划是相当有利的。而且招收一批家乡子弟兵,那凝聚力可是非同小可的。君不见楚霸王穷途末路的时候,身边依旧紧紧跟随的就是八千子弟兵吗!所以沈朗的这个选择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选择。

“哦,这样啊——”沈崇文沉吟道:“这样好是好,可是边境那里不太平,时常有鞑虏出没,你这一去……”

“父亲大人不用担心,孩儿身边不是有沈大他们保护吗!再说了,富贵险中求,越是危险的地方,机会也就越大。升迁起来也就越快!不然的话,按部就班的来,等到孩儿手握重兵,黄花菜都凉了——”沈朗微笑着道。

“你这孩子——八字还没一撇呢,就在想手握重兵了……”沈崇文笑骂了他一句,不过他也觉得沈朗说的有道理。

“那好吧,就照你说的办。不过这件事先暂时不要和你奶奶说,等到过年的时候再找机会说吧。倒是你岳丈这里——”沈崇文扬了扬手中的信道。

“很好办啊——您就把我刚才说的如实写上去,再问问他看,能不能替我捐个边军的职位。料想以岳丈的能量,连一县的县丞都能搞定,捐个边军的职位应该不难。”沈朗微微一笑道。

“那好吧,为父这就去写回信了。不知道亲家有没有这方面的门路,不过既然是边镇那样的苦地方,想来事情应该不会太难办的……”沈崇文写好信后,交待了一个心腹家人,连夜把信送往赵府。

隔了一日,赵朝瑞急匆匆的赶来了,显然他是被信中的内容吓了一跳。赵朝瑞来了之后也顾不上叙什么繁文缛节了。先是和沈崇文见了一面,两人谈了一会,随后又找来了沈朗,爷仨关起门来密谈了很久。具体谈了些什么外人无从得知,不过从他们出来后,沈朗轻松的模样来看,显然事情都是按照设想的进行。临到末了赵朝瑞离开的时候,却是看着沈朗神情复杂的道:“好吧朗儿,既然我们都说不倒你,那么我们就全力支持你——”

“多谢岳丈大人——”沈朗深施一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