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明末饥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部分(第1页)

最后统计,共计有三十六户民户加入。其中有男子九十二口,成丁四十八口,不成丁四十二口。妇女八十三口,十三岁以上的壮女五十五口,十三岁以下的幼女二十七口。另还有各户带来的随身事产也是一一登记。

这时老文书田契的分发也已经完成了。包括邓禹他们拿来的田契都发了下去,每户军户都是拿到了一张田契,当然,这都交给了自家的婆娘,而她们都是紧紧地拽在手里。

看着这一切,沈朗微微一笑。然后冲着众人大声道:“现在你们这些军户都有了近二十亩土地,不行,这远远不够。我的目标是,一年以内,要达到每户三十亩的标准,二年以内,要达到每户五十亩的标准。我要让每户人家,都做上地主,我要让每户人家,晚上都躺在谷堆上睡觉!”

“哗——”众多军户激动的把手都拍红了,更不知有谁带头喊了一声:“原为总旗大人效死——”“原为总旗大人效死——”一时间,正不知如何抒发激动心情的众人都是跟着齐声呐喊,声音大的就像打雷,站在人群前面的邓禹他们都不禁目瞪口呆,他们何曾见过,以前都是些死气沉沉的人,现在却是突然爆发出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实在是不可思议啊!倒是沈大他们,很是平静的看在这一切。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

“而庄丁们,你们也不必心急,不管是军户还是庄丁,我都是一视同仁。所以,你们以后也会躺在谷堆上睡觉!”哗,又是一片巨大的掌声。所有人的脸上,都是洋溢着浓浓的喜悦。幸福的生活已经在向他们招手了!描述完了宏伟的蓝图,沈朗又向他们说起了具体的规划,那就是——开荒!三里堡附近都是大片的荒田。这些田地只要加以开垦,几年以后,那就是良田。而沈朗手中有着诸多的屯田利器,成为良田的过程将大大加快。

当然,开垦荒田十分辛苦。单独依靠各家各户是无力完成的,所以沈朗都有了筹划,开垦荒地期间,每日的米面肉食都是沈朗无偿供给。直到开垦结束为止。开垦出来的土地,将来等米麦成熟,所获的粮食和军户们各取一半。此后永为成例,不再另生加派。至于需要交纳给上面的粮食,都是由沈朗支付,与他们无关。而且沈朗还明确保证,将来开垦出来的田地,决对不会有人徵扰,大伙只管安心屯种便是。

听见沈朗这么说,台下众人都是摩拳擦掌,一个个劲头十足,然而,还有更大的惊喜在等着他们呢。沈朗看着他们微微一笑道:“大伙难道这样就满足了吗——不行,这样还不够,等会你们推举五个人,到我的农庄去看一看。相信等他们回来之后,就知道往后你们能过上什么样的好日子了!”

“农庄——”众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茫然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沈朗现在也不和他们解释,一切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判断吧,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等到他们亲眼看到之后,就知道什么叫农庄了。

然后沈朗又说到另一个重要话题,那就是组建队伍。他让台下众人所有的青壮男子,无论军户还是庄丁,从二十到四十之间的统统站了出来,共计有七十个人。沈朗知道,连同自己带来的三十名家丁。这就是目前的基本力量了。虽然看上去人数不太多,可沈朗知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只要操练好了,对上流寇的话,以一敌五没有问题。像伏牛山那样比较精锐的贼寇,以一敌三也不在话下。就是对上了鞑子,以一敌一应该也有把握。沈朗的目标是要练出一支天下第一等的强军!一切就从今天起步吧!

沈朗看着这一百个人道:“从此以后,我这里没有军户庄丁的区别,所有二十到四十的青壮男子,都要每周屯田,每周操练。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

当下,所有的人也无异议,他们都觉得沈朗说得对,人多力量大,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时沈朗又让所有的人说一下自己不擅长什么,擅长什么,哪怕是偷鸡摸狗都不要紧。沈朗的这句话引起众人的一阵哄笑,沈朗却是正色道:“偷鸡摸狗是不好,可是这说明这个人会察言观色。这样的人就有他的用处。譬如说,在三里堡偷鸡摸狗不好,可是若把这些人派到鞑子的地盘,去偷鞑子的鸡和狗呢?这不是很好吗,或者让这样的人去做夜不收(探子),不也是很好的人选吗!”

听见沈朗这么一说,众人都是连连点头,心道咱们这位大人还真是聪明啊。于是每个人都报出自己的特长,沈朗让人一一做好记录,这样沈朗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于人员的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来做出最适合的安排。譬如说,堡内的大部分妇女都没有什么手艺,可是却有二户人家是裁缝出身,只是迫于生计才被迫弃业。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让他们负责全堡的衣服。

当然,许多人才是堡内没有的,例如郎中,按照沈朗的成军计划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在战场上的拼杀中,能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极为重要。根据后世的资料,像这个时代,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导致的死亡高达百分之五十。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这就意味中一个原本还可以继续战斗的人却只是由于救护的不及时而断送了性命。

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所以有效的救护极为重要。不过现在没有也是急不得的,只有慢慢招募了。还有书吏,也是缺乏。整个堡内只有老文书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让老文书再坚持一下了。还好这份工作不累,不过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诸如此类不一一而述,很快,所有人的资料都清楚了,总的来说还是缺人才。也只能慢慢来了。很快沈朗把所有的人都做了分工,以老人为例,还能干的动活的就负责堡内的清扫工作,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沈朗就让他们养老,沈朗给他们登记注册,然后发给他们每人一本小本子。以后每月凭着这本小本子就可以领取米粮若干。沈朗还宣布,以后只要堡内达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无论男女,都可以享受这一待遇。而且随着堡内条件的逐步改善,这一年龄限制还会逐步放宽。这一制度,又是极大的调动了众人的积极性。并且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

就连沈大他们都是惊讶沈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好点子!其实这并非沈朗的首创,早在宋朝时就有了安济坊、居养院等官方救济机构,收容都市中贫穷老病及弃婴。“济贫”在宋代,已经颇有近代国家福利政策之风。只是到了明末,已经无力维持罢了。

所以沈朗现在重新推出,是十分适当的。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要做这样,又要做那样,需要多大的财力啊?言下之意就是你沈大人有没有这个实力啊?这个当然沈朗是要解释给他们听的。而且沈朗对于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还很高兴!因为沈朗提倡的就是畅所欲言,他们这么问说明已经真正的关心起这个集体了。当然,当他们听见沈朗家中有良田四五千亩,房屋百间时,都是个个放下心来……

到了晚上,沈朗还要找邓禹他们谈心,既然他们能够认清形势,就不能让他们心里有疙瘩。告诉他们眼光要放长远些,并且适当的透露了一点信息,让他们对往后的日子充满期待。要说沈朗这口才真不是盖的,等到从邓禹他们家里出来的时候,四个家伙已经个个信心爆棚,初步有走火入魔的迹象了。

这一天下来真是把沈朗累的够呛,套用一句话说,这就是百废待兴啊!事事都需要沈朗亲力亲为!当然,沈朗也知道,这其实也是一门领导艺术。高明的领导只需要掌控几个手下,就可以指挥全局,而不必事必亲躬。不过现在都还没有走上正轨,所以也没办法。等到度过了最艰苦的初创阶段,就能喘一口气了。当然,若是沈朗能再延迟几年,有了充足的人才储备,那样的话就轻松多了。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真要是那样的话,已是全国都是鼠尾辫了!所以,这就是有条件要上,条件不具备也要上!

 ;。。。 ; ;

第三十六章 战术的熏陶

休息了一晚之后,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开始了。沈朗先是来到了一块离三里堡不远的荒地,估计有八百亩的样子,之所以沈朗选择了这块土地,考虑到二个因素,第一,离着三里堡比较近,日常管理方便。第二,大小正合适。沈朗计算过了,以手上这一百个壮劳力来计算,扣除掉日常操练的时间,从现在开垦到六月份,差不多可以开垦完。

地方定下了之后,就开始行动了,先是烧荒,把上面的杂草枯枝什么的全部烧光,还逃出不少野兔什么的,由于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所以那些军户带了不少弓箭,只可惜无论是沈朗手下的家丁,还是那些世代继承祖业的军户,没有一人可以射中的,也没有发生兔子撞树上的故事,所以让沈朗吃一顿兔子肉的念头落空了。

烧荒结束后,开始开垦荒地了,沈朗曾经想过采用分片包干制,这样可以加快进度。不过在综合考虑之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现在大多数人身体的底子还很弱,不适宜采用这种激烈的方式,不然万一干得累倒了几个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就划不来了。所以沈朗采用的是打统仗的方式。让他们每天承受力所能及的工作量,然后配以丰富的伙食供应。这样慢慢地调理,就像温水煮青蛙似的慢慢来。等过了一段时间,青蛙们适应温水了,身体也强健了,然后才可以跟上各种配套方式。

沈朗也曾yy过,丫的有一台拖拉机就好了,一天下来就可以翻上个几十亩了。不过这也只能在心里yy一下,毕竟以此时的条件那是不可能的。沈朗在交代了之后,九十条汉子开始埋头大干了,(还有十条汉子护送五个三里堡的‘观察员’考察农庄去了。)其实平安州一带环境优越,素有“千里桑干,唯富涿鹿”之说,沈朗脚下的土地,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所以只要用心干,这些田地的回报是很惊人的。

当然,这种时候,沈朗也不需要身先士卒了,他这时需要的是统筹规划。其实本身沈朗能够亲临现场,这本身已经是一种激励。到了中午时候,伙食队上来了,都是些强健的妇女,挑着一个个大桶,里面都是热气腾腾的白面馍馍,数量管饱,还有一大桶一大桶的红烧肉。

沈朗记得他曾看过一本穿越小说,说的也是开荒的事,那本书提到一个观点,说是经常干开荒这样的体力活,又吃不到肉的话,会便血而死。对此沈朗有些纳闷,那么那些少林寺的武僧,能把青石地面练出一个个脚印,想必这个比开荒也差不了多少吧,可也没见有人便血啊,还是他们在晚上偷偷的吃肉了?当然,这只是沈朗的yy,不过他知道,动植物蛋白合理搭配倒是真的,他现在每天早上早餐不算,另外供应众人一杯豆浆,中午是三素一荤一汤,荤的标准是每人三两红烧肉,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三块大排,晚上又是管饱。所以他相信,以这样的伙食标准,养出一支强兵指日可待。

其实在这个时代,还大多是一天吃二顿的,所以沈朗的这个标准,可以说是好地不能再好了。以至于一些岁数超标的人,都想挤进来。不为别的,那些红烧肉,太馋人了。

在干活的时候,沈朗还暗中观察,时间长了就可以看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习惯等等。譬如说一个人在干了一会之后,抬头看看别人,发现都在干,他只好继续接着干。这就说明这个人是随大流的。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低着头干,觉得累了又自顾自休息,这样的人就主观性比较强……在干了一会之后,沈朗也会招呼大伙坐下来,这时沈朗就给他们洗脑了,不要认为洗脑是个贬义词。其实毛太祖之所以能够改变中国的颜色,就是因为他洗脑成功。当然,他的洗脑方式是通过一篇篇著作,一篇篇理论来潜移默化的。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拉等等,

当然了太祖洗脑洗的太成功了,洗到最后,都把手下洗成愚民和传声筒了,他说发动文化,大革命也就跟着发动了。于是乎一场灾难发生了!所以这就是洗脑所需要注意的另一个地方,掌舵人自己一定不能犯错误,特别是原则性的错误,不然事情就大条了!

所以,在洗脑方面沈朗是很小心的,他会精心选择讲授的内容。譬如一些有名的战争案例,从而对他们进行引导。今天说的就是泓水之战。历史上的泓水之战是比较有名的,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作战。宋军已经排成列了,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河。一个参谋说:“趁他们没排成列时,可以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这是不仁义的。”

等他们过了河而没排成列,参谋又建议攻击。宋襄公说:“不行,这也是不仁义的。”最后等楚军排成列后攻击,宋军大败。幸好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属十分好,所以他的属下都拼死保护他,最后逃了出来。可是宋襄公对于战败的后果怎么说呢!他说:“我是讲究仁义的,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讲信用宽而待人

于是泓水之战最终以宋军的失败而告终。故事讲完了,听到有这么迂腐的人,众人都笑了,这时候沈朗再说出慈不掌兵的概念他们就能毫不费力的掌握了。然后沈朗就会问他们,为什么要笑,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让他们转换角度来思考问题,题目就是如果你是宋襄公,让你指挥这场战争,你会怎么办?

沈朗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出一种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氛围。当然答案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有的说在他们渡河的时候攻击,有的说在他们列队时攻击。甚至还有一位最彪悍,他说趁他们渡河的时候一起放屁熏他们。听见这样的回答沈朗也不敢笑,只是一一加以点评。尽管很多人听了点评之后还是似懂非懂,不过有的人却是听了若有所思,显然已经有了心得了。看着众人不同的反应,沈朗也不着急。他不奢望这样就可以培养出军事家或者什么奇才,但是沈朗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这样长期的熏陶,从中找出几个良将的苗子。然后从中重点加以培养。打造出以后军队的骨干!

最后沈朗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仁义也有有用的一面,如果宋襄公不是宽而待人,那些部下就不会拼死把他就出来了。”哦,众人都是恍然大悟,对待敌人要冷酷无情,对待自己人要讲信用宽而待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明白一个个道理。

这样的故事通俗易懂,这些人都十分爱听,而且他们也都是十分投入,因为沈朗已经明确宣布了,现在有一百个人,以后就可以有十个小旗的编制,而小旗不再是上面任命,而是实行择优上岗,而择优的标准就是看你对战术和战略的理解能力。

这个标准也同样适用于沈朗带来的家丁和邓禹他们,不过对于邓禹他们,沈朗出于稳定军心的考虑,特意放宽了标准,给了他们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内,他们还是小旗,如果三个月后,还是达不到小旗的水准的话。那么也只能做个普通的军士了。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