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蓝色海葵图片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书名:蓝色海葵

作者:安非anfei

☆、青山路25号(1)

引言

很久以前,我曾丢失了一条猎犬,一匹枣红马和一只斑鸠,至今仍在寻找。我曾对许多旅行者说起过它们,描述它们的踪迹,以及它们对什么样的呼唤会有回应。我遇见过一两个人曾经听到猎犬的吠声和奔马的蹄声,有人甚至还见到斑鸠飞入云层后面,它们也急于要找回它们,就像是自己失去的一样。

——梭罗《瓦尔登湖》

多年前一个下午,沈青来到青山路25号。

她让计程车司机在街口停下,付了车资,整理了一下大衣的下摆,打开车门下了车。她低头看了眼腕上的表,时间是14:35,比约定的时间已经晚了5分钟。对面的信号灯牌还在一下一下地闪着,她走到人行道前等待。

昨天,那个同她约定见面的男人告诉她,从她的学校到这里有一班长途巴士可以直达。可她在校门口走了两个街区也没有找到他说的那班巴士,眼见时间不早了,只好打车过来。那辆计程车带她穿过了大半个城,驶离道路宽阔的行政区和高楼林立的商业区,高架桥慢慢在眼底消失,装饰着霓虹灯广告屏的商业大楼也渐渐变成了低矮拥挤的民居,隔河而望,对岸密密麻麻地高耸着一排排无差别的了无生气的公共屋邸。不甚宽敞的青灰色的街道边上整齐地伫立着两排光秃秃的落叶乔木——间或有几株颜色灰旧的假花树杂陈其中,一条条彩灯电线像是一堆破旧的碎布般缠绕在乱七八糟地伸展着的树枝上。阴晦湿冷的天气让这个毫不起眼的街区看起来愈发的灰头土脸。

她要去的那家餐厅就是位于这个街区北面的一条商业街。说是商业街,其实街上都是些小型的商铺门面。她朝街对面望了望,很快在那一排花里胡哨的招牌中找到了那家餐厅的名字:梁记餐厅。那招牌好像很旧了,牌子上的红色漆字有些已经剥落,玻璃门窗看上去倒是很干净,一个中年男人坐在靠窗的桌前盯着面前的电脑发呆,明明是阴天,上方的百叶帘却不知为何被拉下了一半。

红灯结束了。沈青穿过马路,朝那家餐厅的方向走去。一只黑色的野猫忽然从路旁的灌木丛里窜了出来,沈青冷不防被吓了一跳,定了定神,走上餐厅前面的台阶,推开了玻璃门。

几个服务生齐声向她喊了句“欢迎光临”。沈青有些不自在地说:“我是…来教英文的。”

服务生们面面相觑,一个年纪稍长的男人见状,隔着帐台问说:“是沈老师么?”

沈青点头说是。

“去楼上吧,左手第二个房间就是。”男人指了指对面的木造楼梯说。

沈青上了楼,来到左手边的第二个房间门前,那是一扇日式推拉门,木格子里镶嵌着乳白色的磨砂玻璃,门的右侧有个小小的凹槽。沈青轻敲了几下门,门内无人应答。她只好又轻喊了一声,门里的人依旧没有回应。她握了握自己的手腕,这是一个下意识的安抚的动作,她感到紧张或不安时总会如此。

她拉开了门,讶异地发现这房间既不是卧室又不是书房,那里面乱糟糟地堆满了木箱和纸盒子,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小仓库。房间中央铺了一块姜黄色的印花地毯,地毯上一方矮桌,一个少年正仰躺在地毯上单手举着一本书阅读着,光着的双脚搭在身前的矮桌上。她愈发地诧异了,因昨天那个与她通话的男人明明说过要补习英文的是他的女儿。

她不知所措地在门口站了一会儿,那少年的视线却依旧没有从手中的书上移开。她只好再次用手指敲了敲身后的门。少年这才注意到了房间里的不速之客,迅速摘下耳机坐起身来,警觉地看着沈青。这少年看上去不过十六、七岁,脸上依旧带着些稚气,额前的头发有些长,几乎遮去了眉宇间的表情,然沈青依旧从那双冷漠的眼睛里察觉出了几分不悦的、质询的敌意。

“我是沈青,来教英文。”沈青有些局促地解释说。

少年脸上的神情这才略微缓和,抬手往身后一指,说:“在隔壁。”

沈青道了声谢,低着头走到门外,又小心地把门扇合上了。

在隔壁那间不是很大却十分整洁的卧房里,沈青终于见到了她要讲习英文的学生和她的父亲——这家餐厅的老板。

那女孩儿似乎也只有十几岁,剪了厚厚的齐刘海,浓眉大眼,厚嘴唇,皮肤不算白,体态是与年龄不相称的丰满。那位梁姓的餐厅老板一见沈青进门就连忙起身将她迎到了沙发上,一边介绍自己的女儿说,她叫梁小祯,今年读中四。这位父亲身形粗犷,五官分明,气质与女儿十分相像。他先是问了几句交通的问题。沈青连忙为自己的迟到道歉。餐厅老板忙也摆手说,没关系,老师过来才是辛苦了,那个巴士站台的位置比较隐蔽,回去的时候叫服务生带您过去。这男人虽然性格坦率,声音洪亮,但语气中总带着一股谦恭劲儿,自身学识的粗浅使他对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怀有一种敬意,这种出自礼貌和尊重而刻意保持的距离感使沈青在与他人交谈时总会感到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了一些。

餐厅老板梁正林是十多年前移居来港的新移民,早年丧偶,一直孤身带着女儿在香港打拼,深知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不易,因而越发地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能在中环或者市政厅里找份体面而轻松的工作。秋天时,他花了很多钱托人将女儿送去了那所私立中学读英文课程,可是女儿在英文听说方面表现太差,最近渐渐跟不上学习的进程了。梁正林心焦如焚,在网络上四处寻找家庭老师,最后终于找到了正在C大读研究院的沈青。这位资历出色的老师的收费自然比普通的家庭教师要高一些,然而,兴许是由于想要提升女儿学业成绩的迫切,兴许是出于新移民固有的自尊,他昨晚在与沈青通话快要结束的时候,特地补充了一句说:“只要成绩能尽快提上去,老师的课时费绝对不是问题。”

而正是由于这句话,使沈青最终决定来这里做家庭老师。她在接到梁正林的电话之前,已经与四五位学生家长通过电话。那些家长一开始还十分热情,然而一旦谈及收费问题,气氛总会急转直下。他们说:“老师你又没有留过学,收费这么高有点不合理吧。”或者:“我们之前咨询过,H大英文系的学生比您的收费都要低一些呢。”或者:“老师,您看我们也不是那种大富之家,费用能不能低一些?”那些人仿似从奸诈商人那里买了高价货一般的口气,倒叫她觉得似乎是自己太利欲熏心了。然而她又不能真的像小摊贩一般地推销自己——她不擅与人交流,更何况是讨价还价这种需要极高口才的事情。而梁正林的迫切与自尊,却让她省却了这些叫她觉得十分不舒服的交谈。因而即便位置偏远,她也应承了下来。

课程最终在五点钟结束。梁正林上楼询问上课的情况。沈青说;“您女儿很聪明,课程很顺利。”这是句实话。梁小祯是个领悟力不错的女孩,也不像许多高中生那么骄矜自我,因而她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同她做一些不必要的沟通交流——她说的顺利指的其实是自己的授课十分顺利。当然,沈青对她也谈不上喜欢,这女孩儿的聪敏和乖巧至多没有让她与陌生人独处的那两个小时变得更加难熬罢了。

梁正林又与沈青寒暄了几句,便送她去了楼下。已经接近晚餐的时间,楼下餐厅里坐满了来就餐的客人,服务生们在餐桌和厨房间匆匆忙忙地来回走动。沈青下楼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抬头张望。沈青又开始觉得不大自在。梁正林要留她吃晚餐,她谎说自己与人有约推辞了。梁正林只好将她送到餐厅门口,一边冲身后喊了句:“嘉文,送沈老师去6路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