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世界电影史第一名片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3部分(第1页)

晚归航》,也获得十分可贵的成功。这部拍得很美的影片是根据吉列尔莫·梅内塞斯的一部情节曲折的小说改编的,以一个渔村为外景,地方色彩在片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指出由墨西哥人维克多·乌鲁丘亚导演的《荒野灯光》

(1953年摄制)。

波立瓦尔影片公司到1954年停止一切影片生产。它的竞争者,设在加拉加斯的梯乌纳影片公司也濒临破产的境地。但该公司的创办人马努埃尔·斯科洛把它挽救过来,在1956年生产了三部影片。

然而,委内瑞拉第一部有国际水平的影片却是由独立制片人生产的。这部影片的女导演玛尔戈特·贝纳塞拉芙于1953年开始拍片,摄制了一部奇特而引人入胜的纪录片《雷维隆》,纪念委内瑞拉一位著名的画家。她在1959年又导演了《阿拉亚》这部长故事片,描写在一片闪闪发亮的可怕的盐田中工人们的艰辛劳动。我们还应该提到青年导演罗曼·查尔沃德的影片《少年杀人犯》。

从1958年开始,政府保证给予电影业以支持,因为电影业似乎并未从好莱坞的商业衰落中获得多大利益。而这种商业衰落在委内瑞拉,正如在整个拉丁美洲一样,是十分明显的。

秘鲁

这个印加人的国家在1954年只有243家影院,人口为

900万,而首都利马却有两三家制片厂,它那十分现代化的“电影城”是在1948年建立的。

秘鲁和智利一样,在二次大战期间电影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每年影片产量曾达到6部。但是,影片生产到1945年就几乎中断,直到后来贝尔纳多·罗加·雷伊在一家临时搭建起来的制片厂里摄制《脸上有雀斑的女人》一片时,才开始恢复起来。

在拉丁美洲各国中,秘鲁是印第安风俗与文化在日常生活与民间艺术中得到最直接反映的一个国家,它不象墨西哥那样时常受到旅游业的影响。这种情况使得秘鲁在1960年前后产生一种印加电影,对这种电影我们将在后面另行叙述。

厄瓜多尔

这个国家摄制的第一部有声片《他们在瓜亚基尔相识》于1950年获得空前的商业成功,似乎从这时开始,厄瓜多尔每年摄制一二部影片。电影放映业从1950年起发展很快,而在此以前,观众人次连平均每人每年购票三张都达不到(全国有人口350万)。

玻利维亚

在1954年,该国只有60家电影院,总共3个座位,而全国人口是300万(其中80%为文盲),一半的居民操印第安语,不懂西班牙语。观众人次是否达到每年每人平均购票一张,还未能确定。我们不知道该国是否拍过长故事片,也不知道年轻的玻利维亚人豪尔赫·鲁伊斯是不是一个杰出的纪录片制作家。

哥伦比亚

该国在1920年前后就拍摄最初的几部长片,而根据某些说法,有一个时期这个国家的影片生产在产量方面甚至超过墨西哥与阿根廷。从1940年到1950年哥伦比亚共摄制了10来部有声影片。

阿尔方索·罗贝兹总统的政府当时颁布过一项保护电影业的法令(在大部分西班牙语共和国家中都有此种法令),但是很快就应美国大使的要求而被撤消。观众人次在1957年还未达到平均每人购票4张,不过电影院的数目却由250家增至641家(1954年),放映的节目多为墨西哥和阿根廷影片。1964年,哥伦比亚可能生产了10来部长片,对这些影片,我们还没有任何资料。

乌拉圭

乌拉圭由于电影观众人次与银幕密度都相当高,所以成为一个在电影艺术方面有许多爱好者的国家,每年在埃斯特角举办电影节,在蒙得维的亚举办纪录片与实验影片的电影节。该国在短片方面作了一些颇令人感兴趣的努力,如恩利柯·格拉斯拍摄的《阿蒂加斯》、《人民自由的捍卫者》和根据拉斐尔·阿尔维蒂和玛丽亚—戴莱萨·列翁写的剧本拍摄的先锋派影片《被拍卖的孤儿》。

尽管在蒙得维的亚有一个制片厂,但由于全国人口太少(250万人),使它不能经常生产影片。影片产量每年从未超过两部,质量都很一般,只有几部纪录片与实验性影片是例外。我们要指出的有1947年根据皮兰德娄原作改编的那部《听君摆布》(由一个阿根廷人导演)和1952年摄制的《偷梦的贼》,后一部影片是一部由库尔特·兰德导演的轻松喜剧片,故事情节是在乌拉圭种葡萄的农民中展开的。

巴拉圭

在这个150万人口的小国里,只有30家电影院,其中近十家还是露天的。可是在1957年却完成了巴拉圭的第一部大型故事片《林中风暴》,描写一个森林企业中的罢工事件。虽然有几个场景拍得很成功,但就整部影片来说,质量不高,而且影片的剧情抄袭了《血的河流》一片的情节。这部影片中只有群众演员和外景是巴拉圭的,实际上这是一部阿根廷影片,导演与主演均由演员阿尔曼多·博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