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摆谱儿普通话发音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部分(第1页)

清王朝时期,北京城曾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之说。民国时期,“东富西贵”开始向“西富东贵”转变,东、西城的区别不大明显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富人区向亚运村、中关村、燕莎附近汇集,在郊外则集中在亚运村北部、西山地区、京顺路及机场沿线一带。南城相对更加落后。在很多人的眼中,住在南城简直就是穷人的代名词,如果自己正好住在南城,那就尽量避免提及(进入本世纪,南城的面貌有所改观,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有所改变)。

其次,住区和楼宇要有知名度、美誉度。由品牌开发商开发、属于某一地区的代表性物业、与某某明星名人为邻,都是值得荣耀的事情。特别是后一种,往往为人们津津乐道。开发商投其所好,想方设法邀请名流入住。

第三,面积要大。对大多数人来说,住宅的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是最重要的指标。面积大,不仅住着感觉好,也可以在别人问起时如实相告,或者邀请朋友、同事来访。有的人在家中客厅里摆起乒乓球台,仍然不影响沙发的正常使用,这种场面,让来访者一进门就被震住:“这才是阔气啊!”为了这种脸面上的荣光,不少人宁愿举债也要购买大户型。

而对真正的有钱人来说,住宅占地面积的多少才是他们关注的因素。财富人群大都钟情于独立式住宅,从城区的老洋房、四合院到郊区的别墅,直至建立自己的庄园。在自家的院子里和草坪上悠闲踱步,想着“这是我的领地”,“天和地都属于我一个人所有”,这种得意的感觉,是在集合式公寓里居住的人体会不到的。

第四,设计、装饰等方面上要体现出富裕、尊贵与品位。以前有钱有势的人家,大都是独门独院。房子的进深、高度和面积的大小、屋宇的规格、内外的陈设,无一不是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屋内的样子外人难以考究,就尽量在门前屋外的门楼上做文章。门楼包括门洞、门墩、门槛、台阶等等,要这些玩意干什么?主要是告诉别人,“我这是大宅子,大户人家!”现在集合式住宅占主导地位,要体现居住者的财富状况与文化品位,只能靠房子的内部装饰、物什摆设了。相对而言,要显出豪华容易——只要肯花钱就行,但要体现品位,就要看一个人多年的修养与眼界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大场面与高规格:先声可以夺人

[盛大排场]盛大的排场与高调的展示,在各种文化中都非常盛行。它将当事人拥有的财力、人脉和品位,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其实质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公然的示威。

[名人点缀]这类人物的到场具有为主办者帮衬的功能,活动的档次得到了提升,主办者的社会关系、活动能力也得到了验证。

[与高位者同行]自己主动上前,与这些位高权重者坐在一起,同台亮相,也能让别人产生“合理联想”。人们的第一反应将是:他肯定是有一定身份的人,否则怎么会有机会与这些大人物呆在一起呢?

2004年6月,买下伦敦肯辛顿宫花园豪宅刚两个月,印度裔钢铁大王米塔尔为了嫁女,打造了一场本世纪最气派、最具轰动性的婚礼。他租下12架波音飞机,将1500名各路贵客送到巴黎,参加持续5天5夜的盛大庆祝活动。狂欢地点每天更换一次,都是极度著名而又奢靡的场所,包括著名的杜伊勒里花园、昔日路易十四大摆筵宴的王宫——凡尔赛宫以及路易十四时期财政大臣的古堡等。

为了方便客人食宿,他包下了巴黎五星级酒店洲际大饭店所有的600个房间,并临时把饭店一层改造为一个大型美容厅。穿着传统印度服装的男子在饭店外面打着鼓,每逢客人进出就向他们抛洒花瓣。饭店门口停着几辆豪华马车,每一辆车上都有一个迷你酒吧,用以接送客人。

婚庆活动由在塞纳河畔举行的家庭歌舞盛会拉开序幕。揭幕剧是一出长达1小时的话剧,印度宝莱坞头号编剧阿克塔尔根据新娘和新郎的爱情经历亲自撰写剧本,一对新人则在剧中分别饰演自己。演出后,众宾客转到凡尔赛宫,在这里参加订婚典礼和豪华派对。澳大利亚国宝级的流行歌星凯莉·米洛为这场私人派对担纲音乐主角,让来宾们又惊又喜。

正式的婚礼仪式在巴黎东郊的子爵堡举行。这座17世纪的古堡据说因为比凡尔赛宫更漂亮,曾引起路易十四的嫉妒。印度名厨马哈拉伊带着38位助手为宾客们献上了传统的印度大餐。整个宴会共喝掉5000多瓶450欧元一瓶的法国名酒——“木桐·罗吉德堡”葡萄酒。

此外,米塔尔还在巴黎西郊的圣克劳德公园临时建起一座木制城堡,并邀请客人们到埃菲尔铁塔公园观看焰火表演。耀眼的光华照亮了艾菲尔铁塔。

在米塔尔的精心策划下,女儿的婚礼变成了一场让人瞠目结舌的豪门大戏。场面之盛大、花费之奢靡,连欧洲王室的婚礼也难以企及。米塔尔本人迅速登上各国娱乐媒体的头条。虽然整个婚庆典礼花费了5500万欧元,但米塔尔觉得这笔钱花得值,“这个婚礼非常好,大家都很高兴”。它确实将所有来宾和目击者征服了,米塔尔也逐渐得到欧洲上层社会的认可。

有评论认为,米塔尔借嫁女之机,做了一次昂贵但富有成效的广告,由此形成的无形资产,对米塔尔在世界钢铁市场继续开疆拓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冠盖云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这种盛大的排场与高调的展示,在各种文化中都非常盛行。它将当事人拥有的财力、人脉和品位,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其实质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公然的示威。精心营造的现场氛围和强烈的感官冲击,可以起到一种先声夺人、震慑人心的效果,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接纳了主人试图传达的信息。就像米塔尔嫁女所展现的一样,尽管高傲的欧洲人一向不把亚洲人太当回事,但场面达到一定程度,富贵逼人,气势压人,你觉得庸俗也罢、高贵也罢,都不由得不服。

与大场面具有同样性质的还有高规格——高级别的地点和高级别的人物。高规格一般与大场面同时出现。只有足够级别的人物出现,场面才有抓人的亮点;而大人物的出现一般伴随着大场面。当然,高规格也不乏单独行使的情况。特别是社会名流与位高权重者的出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暗示效果,足以说明组织者的不凡身份。

盛大排场(1)

中国古代,皇帝的威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刻意创造的庞大排场。饮食起居,临朝受贺,无不兴师动众,场面宏大。特别是出巡,因为要展示在臣民百姓面前,更是仪仗繁琐,守卫森严。汉高祖刘邦早年到咸阳服徭役,看到了始皇帝出行的队伍,感慨地叹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公元1405~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皇帝派遣,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据史料记载,每次下西洋的船只数量有200多艘,其中大型的“宝船”有40~60艘,每次的人数在27000人以上。如此庞大的规模与气势,在当时的世界是十分罕见的。郑和下西洋既不是为了殖民,贸易也不是主要内容,根本动机是让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各国见识大明的盛大国威,维护与周边国家的稳定秩序。所以有论者认为,这是为了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而进行的一场代价高昂的政治游行。

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展示大排场的舞台换在了国内。方法之一是大规模的江南巡游,之二是盛大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招待同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清朝历代皇帝均十分重视,每年循例举行。一般设宴在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作陪。全席计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汇集了满汉两族的众多名馔。使用的餐具是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席间名师奏古乐,庄重优雅。据史料记载,受宴的蒙古亲族每每受宠若惊,视为大福。而对清朝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他们精心摆下的一个大谱——借助这种奢靡的排场和气氛,显示出帝国的富强和皇上的威德,达到巩固统治、维系关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