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心理学与生活在线阅读免费津巴多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部分(第1页)

orms)。

意识到制约给定群体情境的规范,有助于成员适应形势,调节他们的社会互动。

否则个体会遭到3R:嘲笑(ridicule)、再教育(reeducation)和排斥(rejection)。

3、从众

从众(conformity)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两种导致从众的因素:

* 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

* 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1)信息性影响:谢里夫的自主运动效应

谢里夫,信息影响如何导致规范具体化(norm crystallization)——规范形成和固化。

自主运动效应:该光点出现在一个全黑的背景上,虽然它实际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像是在运动。

群体中的规范一旦形成,它们自身就倾向于永久存在下去。

(2)规范性影响:阿施效应

当无异言辞多数人仅由3个或4人组成时,从众效应非常明显。有了一位与多数人意见不一致的同盟,那么从众几率会急剧减少。个人的独立性会随着个人知觉与群体错误判断之间的差异量增加而增加。

两个启示:

》 人们不完全随着规范性影响而摇摆。

》 人们即使在极其明确的情境中有时也会从众于他人。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例子:与群体成员单独决策相比,群体倾向于做出比较极端的决策。使得一个群体更加谨慎或者更加冒险,这取决于群体初始的倾向。群体极化有两种内在过程:信息影响模型和社会比较模型。

贾尼斯(Irving Janis),群体盲思(groupthing),指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是让它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

当群体有一种集体愿望,想保持一种共同的正面群体观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群体盲思。

法国的莫斯科维奇(Serge Moscovici)开创了少数人影响力的研究领域。

少数派的确具有信息性影响:少数人可以鼓励群体成员从多种角度来认识问题。

4、情境力量:袖珍摄像机的告白

方特(Allen Funt)“袖珍摄像机情景”节目,揭示了人在本质上如何严格地遵从情境剧本。“电梯游戏”。

二、构造社会现实

构造社会现实,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情境,从认知和情绪角度来表征事件,这就是我们构造社会现实的方式。

观察者按照自己期待看到和意愿看到的方面来有选择地编码所发生的事情,这时社会情境才显得有意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指人们了解其他人的行为,并将他人行为分门别类的过程。

1、归因理论的起源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描述社会知觉者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释的一种总体方式。

海德,人们之所以不断做出因果分析,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试图全面地理解社会存在。多数归因分析中的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人,还是在情境,以及谁对结果负责。

凯利认为,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并利用协变原理来解决不确定性问题。

协变原理(covariation principles)指出,如果某个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可以看到某个行为,该因素不出现就看不到这个行为,那么人们就会把该因素归结为该行为的原因。

当人们试图解释某个人的行为时,人们要就三方面的有关信息来评估协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