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清和院落 密叶成幄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部分(第1页)

不用抬头,只听燕王的咳嗽,孟十二郎也能猜到自己肯定又被鄙视了一把。

不就是长得瘦了点吗?

比起这些身高腿长的,他的确不够看,比起一般人……好吧,他还是不怎么够看。

在边塞,种田的都是一身腱子肉,这压根没法比。

鄙视自己这位绝对惹不起,只能低头,沉默是金。

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

最终,孟清和也被编入了进京的护卫队伍。原本燕王想留他在王府,虎蹲炮和火铳三段射击,还有改装的战车都是好东西,朱棣想看看孟十二郎脑子里还有多少好东西。

道衍却临时插言,让燕王改变了主意。

“此子有才且有急智,护卫世子等进京更为妥当。”

孟清和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入了这位佛爷的眼,可燕王都点头了,硬着头皮也必须大声表示,他愿意进京,愿意充当世子三人的护卫!为世子三人抛头颅洒热血,刀子过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卑下一定竭尽忠智!”

朱高炽在京城到底会发生什么,孟清和不知道,但他知道,这三位都是全须全尾的回了北平。

既然正主都没事,跟着正主的小角色,壮烈光荣的几率也不会太高吧?

呈送火炮图纸不算什么,跟着朱高炽三人进京,好好表现,才能真正给燕王留个好印象。

擦擦冷汗,看看站在一边的沈千户,只要中途不出差错,靖难这艘船他是踩上去了,能坐上几等船舱就要靠自己努力了。

只要成功,当初谁打他军棍,谁想要他的命,全都能一一找回来!

这一刻的孟十二郎,斗志满满。

权利和地位正在向他招手,美人,吔,这个难度太大,暂缓。

第四十三章 站队问题

建文元年;四月甲午;京城附近发生了一场地震;震塌房屋数间;死伤者百余。

翌日,建文帝下诏;令百官直言。

诏令的内容很直白,上天降下灾祸;一定是朕这个天子哪里做得不够,大家多给朕提一下意见,朕一定改正。

封建时代;每当发生天灾,诸如日食,地震,洪水等,皇帝都要开展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

不到罪己诏的程度,态度却一定要摆正。

皇帝态度好,百官会视情况上疏,奏明上天降下灾祸,不是皇帝不好,是臣等的过失。

要是皇帝态度不好,那就不好意思了,各科给事中和科道御史,动起笔来绝对能气得人吐血。

建文帝乐于对叔叔下狠手,对朝廷官员却很优待。

诏令一下,满朝文武琢磨了一下,皇帝仁义,自己也必须厚道。私下里商量之后,只有都察院上了几份不痛不痒的奏疏。上疏之前,都察院左、右都御使进行过严格的审核,确定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才呈送皇帝。

按理,皇帝自我批评一下,众臣架一下梯子,等皇帝下来,再妥善处理灾后工作,这件事就过去了。不想,远在北平的燕王,病中仍忧心国事关心侄子,派快马送来一分奏疏,在朝中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

燕王的用词很客气,表达出的意思却相当的不客气。

上天降下灾祸,必定是对皇帝示警。皇帝不顾念亲亲之情,罗织罪名迫害亲叔叔,周王代王在西南艰苦劳动,湘王一家子都去见了大行皇帝,据闻皇帝还下令纠察岷王、齐王的不法事,问罪的旨意都准备好了,莫非皇帝要把宗亲一网打尽,做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奏疏的末尾,燕王还引用了《礼记》中的一段话,用来表达自己的痛心疾首。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家之福也。主圣臣贤,国之福也。反之,则必生祸端。

陛下如此对待亲人,是一个圣明君主所为?或陛下只是受到蒙蔽,被朝中奸佞蛊惑?既如此,当诛杀奸佞……

没等奏疏看完,建文帝已是面色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