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清和院落 密叶成幄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4部分(第1页)

事实证明,一旦平安小宇宙爆发,除了沈瑄朱能少数几人,真没人能挡住他。

燕王接到消息时,平安已跑出了河北,大军剩下不到一万人,却连续经历了几番血战,各个凶猛无比。

经过慎重考虑,与部将商议之后,朱棣下令让开道路,放平安离开。

守卫济南的盛庸闻听平安败退,立刻派兵前去接应,密令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占据易州西水寨,引开燕军的注意,助平安脱险。

盛庸压根没想到朱棣已决定放平安离开,人没接到,反而彻底暴露了朝廷埋在朱棣盟友内部的钉子。

燕王很淡定,晋王却是火冒三仗,调集护卫,亲自上阵助燕王作战。同时派人去抓房昭一家老小,不想白跑一趟,房昭的家人投缳的投缳,跳井的跳井,一个没留。

晋王冷笑,家人没了,不是还有族人吗?

轻飘飘一句话,决定了房氏一族的命运。为了消除燕王的疑心,晋王必须下狠手。

获悉结果,燕王对朱能沈瑄等人笑道;“善,酷类吾兄。”

虽没明言,却也让晋王松了一口气。

南京城中,随着战报不断送回,建文帝越来越暴躁。

东昌大捷昙花一现,祭告太庙成了一场笑话。

平安战败,盛庸龟缩济南,河北,山西,辽东诸地尽失,山东大部分州县也为燕王占据。燕军的炮口随时会指向南京,建文帝的脖子上似悬挂了一把大刀,随时可能落下,握刀的人正是他的亲叔叔。

皇帝犹如一头困兽,文武百官继续装鹌鹑,只有言官还精力十足的蹦跶,北平战败的消息传来,马上一蹦三尺高,立谏撤去平安都督一职,解除他手中的军权,将他拿回京城查办。刑科给事中言之凿凿,平安几番作战不利,有投燕之嫌,必须查办!

拿下平安,谁能代替他指挥军队?

这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事,与他何干?他是言官,讽谏皇帝,纠察百官,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武将们气得眼睛发红,希望皇帝能办了这个挑事的祸头,哪怕斥责几句也好。可建文帝再次让他们失望了,他没把平安拿下,却也没斥责挑事的言官,只是无力的挥了挥手,宣布退朝。

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们嘲讽的看着朝堂上的武将,蔑视着这群只会喊打喊杀的莽夫,昂首挺胸的走出奉天殿,活似一只只骄傲的斗鸡。

武官们咬牙切齿,殿外执勤的大汉将军也是绷紧了脸颊。

为这样的皇帝卖命,当真值得吗?

回到乾清宫,一身疲惫的建文帝令人召来方孝孺,不为问计,只为找人说说话。这个书呆子已经坑了他一次,朱允炆不想再被坑第二次。

不想方孝孺却固执得很,坚决要为皇帝分忧,不顾建文帝的阻止和殿中宦官哀怨的目光,慷慨言道:“臣有一计,可令燕逆无暇南顾,父子相疑!”

此言一出,捂脸的建文帝慢慢转头,看着信心十足的方大学士,心中慢慢浮起一丝期待,要不要再信这个书呆子一次?

殊不知,方大学士的计策的确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却不属于建文帝,而是燕王。

第九十三章 坑死人不偿命

短暂的皇帝生涯中;朱允炆犯下过无数的错误,宠信竖儒,向书呆子问计,无疑能排入前三位。

被坑一次;可以说是情商不高。

被坑了一次又一次;那就是智商有问题。

建文帝的智商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不然洪武帝也不会选他做继承人。无奈头型特殊,脑袋上有坑;没问题也成了有问题。

方孝孺是学问大家,是条硬汉;更是一颗红心向皇帝的忠臣。

可惜,他的能力全都用在了读书上,完全套用书上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是解决造反的问题,注定会撞个头破血流。不过,有仁慈的皇帝挡在面前,要撞,也是他先上。

何谓好心办坏事,坑人于无形?方大学士将为世人呈现其中真髓。

燕王以武力逼迫,建文帝尚能坚挺。

方大学士亲自挖坑,朱允炆彻底栽倒。

方孝孺不通实务,却辩才一流。

建文帝为方孝孺的口才折服,再次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对燕王父子实行离间之策。

周王被抓,就因儿子告发。

建文帝知道燕王不是周王,朱高炽三兄弟也不是为了爵位敢举报老爹的朱有爋,可总要试试看。燕王多疑,只要对朱高炽产生怀疑,目的就已经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