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小只穿越之旅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①5章 学堂消息2(第1页)

沈跃林被沈舒泓幼儿老成的样子逗笑了,轻弹了一下儿子的眉心。

“人小鬼大,村长问过啦。温郎君说祖父曾祖父的志愿就是教书育人,即使流放也不改初心。他自幼由两位启蒙教养,想用长辈传授的知识践行他们的心愿,也算是一种传承。

温郎君还说,这几年他也观察了咱们村里的情况,很喜欢村里的氛围,所以才决定在咱们村办学堂。主要是启蒙,识字和教授基本的算数。”

沈跃林顿了顿道:“咱们村人太少了,也没有几个人识字,镇上和县里的学堂束脩也不便宜。村长认为能有人愿意在村里教书,只要不是心存恶念,对村子就是个机会。最起码能让更多下一代认字或者会算账,多少算些本事,以后说不定能去县城里找活计,总比大字不识,只能靠老天的脸色在地里刨食好。”

沈舒泓闻言点了点头,在古代能有读书学习的机会真的不容易。

兰风、半坡两个镇总共也就一个学堂,一位夫子,村里人都是靠天吃饭。还好这些年朝廷没加什么税赋,大家勉强能混个温饱,温郎君的提议的确戳中了村长的心思。

沈跃林瞧着儿子:“爹本来是想过几年去镇上夫子那里,半坡镇不近,总要你大一些才好。不过现在村里既然要建学,泓仔怎么想,要不要先去学一学?”

沈舒泓用力点头:“要去学,识字算数。”而且这个温郎君听起来有点意思。

不过,重点是——这里是繁体字,上次去镇上他都认识的字没几个!虽然不乐意啃古文,但总不好一直当个文盲吧,且读书后他才有机会和理由“重操旧业”嘛!

“哈哈哈哈,就知道我们泓仔有志气,泓仔将来也是读书人啦。”沈跃林大笑,起身举着儿子转了一圈,看着儿子挣扎挥舞的小手,笑得更欢快了。

转眼便到了六月中旬,各家的水稻都收割晾晒完成,但并没有时间休息——要准备种晚稻啦。

水稻收割后,土壤中的稻茬需要好好处理。要用犁深翻土地,将稻茬翻出压扁后放水泡田,1-3天后排水,将稻茬埋入土中,使其自然沤烂,再加上一些土肥,随后平整土地,待平整沉实后就可以插秧。

一套流程下来七八日便过去了,好在曲辕犁、秧马都已经出现,否则插秧一项便足够累人。沈舒泓跟着父亲,体验了一番夏收和抢种,虽然不似大人那般辛劳,但确实体会了一番“汗滴禾下土”,对目前的种植方式也更加了解。

就他目前接触到的有限的情况,大梁杂糅了各朝代的部分国情,细究下同哪个都不完全一样,有点神奇,农具方面曲辕犁、耧车、秧马、水车翻车等等都已经推广,还挺听村里人说十几年前各州府都征了劳役,修了许多水渠河道,连偏远的海州都没被落下。

不过虽然工具发展很快,其他方面却还是老一套。在善海村,化肥才刚刚开始使用,现在只有家畜粪便、腐叶、稻草等一种沤肥方式,大家也只知道种过大豆的土地改种作物会稍微提高一些产量,还没有绿肥这个概念。也是近十年才改休耕制度为轮作。

好消息是目前水稻的虫害并不明显,只靠稻田的自然生态圈便足够,基本不需要费心打理。

沈舒泓不禁怀疑,或许正是其他方面不太行所以才促使人们研究农具和水利,又或是他们村位置缘故,没什么和外界交流的机会,或许外面有了法子却还没有推广?

善海村处于边缘,连海州都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消息流通肯定不似中原或江南那般便利。但也正因地广人稀、开发较晚,自然界中昆虫生态十分平衡,水稻三害并未形成,否则村里的日子怕是要更难过。

村里种的谷子大多是自家留种,每年也会去镇上买些新种子,但种出的稻谷品质和性状都差不多。

沈舒泓不禁有些泄气,在没有新品种的情况下,便只能通过合理种植、优中选优慢慢改良了。毕竟自然界的突变率很低,而且未必能被发现,

不过看着自己的短手短脚,他又振作起来,自己还小呢,长大一点去别的县或者州城看一看说不定就有惊喜呢!想到村里即将建造的学堂,自己还是先充实一下空空的小脑袋吧。拒绝文盲从娃娃抓起,最起码要能跟上社会再谈其他。

六月下旬,“双抢”的忙碌暂时告一段落,村长召集大家开了会。定下要建三间房屋做村学,再砍些木材做桌椅,一户要出一个人,男丁干活,妇人准备饭食,花销村里出。

挖地基、采石伐木、运砖头,山脚下每天都很热闹。

众人齐心协力,五六天便建好了三间大砖石房;又过了两天,定做的桌椅和沙盒也完成了,两间房内整齐地摆放着。村长站在门口,睿智的双眼此时已眯成了一条缝,心中喜悦:这是村子的未来啊!

学堂建成后,第一批学生年龄没有严格要求,村里的15岁以下的孩子几乎都报名了,按年龄分成三个班,分别在辰时、未时、酉正上课。学堂每九日休一日,初始阶段学堂会用木棍和沙盒代替纸笔,待月余、熟练后各家再自备笔墨纸砚即可。

束脩暂定一个孩子每年一斗谷子,随时可以退学。温郎君表示,他不是想靠学堂谋生,只是他自己一个人侍弄不了几亩地,收些粮食,他再种点菜蔬自足罢了。

对于村里人而言,谷子是自家产的,和不花钱没什么差别。是以大家都很热情,几乎家里有孩子的人家都去找村长报名了,甚至许多青年都很心动,那一整天村长的嘴角就没下来过。

学堂还未开课,一月一次的兰风镇大集先到了。

每月二十七、二十八两日,兰风镇上会有大型集市,周边五村的人大多都会来赶集。有些村民会带上家里要卖的东西,有些则是为了采买或者单纯带家人凑个热闹,每次集上除了日常会有小摊,还会有许多县里或者其他镇上的货郎和商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