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秀丽江山冯异和阴丽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8部分(第1页)

我思忖片刻,又道:“算她是太子宫的人,不过先拨她到我宫里服侍,阴素荷正好要出嫁,就让她先补上这个缺。纱南,吩咐少府,也不用拘了哪份,就把双份儿的俸禄都一起算在这位马姑娘头上便是,也免得麻烦。”

说是麻烦,其实也不过是推辞,真要做起来哪里会被这点小事烦住。纱南明白我的心思,大声答应了,这下别说宗正,就是外头听候的大长秋,以及身边随侍的黄门宫女们也都明白了我的心意。

这个马澄,不管她身家原是马援之女,多么遭人不待见,但有我今天这句话放出去,她在宫里宫外便是一位比阴素荷更值得呵捧的新宠。

第七章 此爱绵绵无绝期 封禅

建武三十年是刘秀称帝第三十年,二月里朝官吏上奏皇帝封禅泰山,被刘秀严词拒绝。

四月初九,刘秀将刘焉的封号从左翊王改为山王,从皇宫迁到宫外居住,却只字不提让他就国的事。

是年冬,胶东侯贾复薨,谥号刚。

到了建武三十二年,朝臣虽不敢在皇帝面前说起,背地里却一直议论着封禅的事,于是一本写着“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河图会昌符》送到了刘秀手里,信奉谶纬的刘秀立即让大女婿梁松去查,然后《河图》、《洛书》又冒了出来,条条框框都在暗喻刘秀应该去封禅。

恰在这个时候,司空张纯提出封禅之事,刘秀当即准了。下诏令一切礼仪参照武帝刘彻的规格办理。

我对泰山封禅一事,非常不赞同,封禅之举,非但劳民伤财,且要经历长途跋涉,刘秀的身体如何吃得消?无奈底下梁松等人一个劲的煽动,坚信谶纬的刘秀又觉得非常有理,于是一场建国以来消耗最大,也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封禅开始了。

刘秀带着武大臣是正月二十八离开的雒阳,大军浩浩荡荡向东,我本不愿去泰山看他们穷折腾,但又实在放心不下刘秀的身体,于是只得同行。

二月初九队伍抵达鲁国,在刘彊的灵光殿内休息了两天,才又继续赶路,不过临走,刘秀让刘彊也一块跟着前往泰山封禅。二月十二到达奉高后,刘秀令虎贲郎将率部先上山整治道路,接着让侍御史、兰台令史率领工匠上山刻石。

二月十五,天子、王侯、三公,以及武百官分别在馆驿、汶水之滨斋戒,十九日车驾才算到达泰山脚下,我和刘秀居于亭,百官列于野外,从山脚往上看,只觉得山腰云气缭绕,气势迫人。

二十一日夜祭祀过天神,天一亮便正式开始攀登泰山,向泰山之巅进发。

刚刚上山的一段路,尚可骑行,但不久山路就变得崎岖难行,必须经常下马牵行,到达观,已离开平地二十里,马匹无论如何也上不去了,只能将所有马匹和车辇都留在观。

从观仰望泰山之巅,天关如视浮云,高不可及,其间山石奇崛,石壁窅窱,道路若隐若现。大部分的官吏平时日养尊处优惯了,何曾受过这等苦楚?不少人体力不支,倒于路边小憩,老弱者更是僵卧石上,过了好久才缓过力来。

原本整装齐发的队伍,到这里成了一盘散沙,漫长的队伍散布在弯曲的山道上,连绵二十余里,形如盘蛇。

刘秀站在山崖陡壁间,花白的须发被风一吹,似要随风而去一般的缥缈感。站在他身旁的我忽然很害怕,紧紧的拉着他的手,也不管身边有没有大臣在关注,只是拽住他不放。

“别怕。”他喘着气,回头给我打气,“一会儿就到山顶了。”说着,托住我的手肘,搀扶着继续往前走。

“我不是怕累……”不知为什么,眼泪忽然不争气的涌入眼眶,不由跺脚道,“你都六十好几的人了,不好好待在家里享清福,为什么偏偏要来爬泰山?这要折腾出个好歹来,我……我……”

他挽着我的手,笑道:“朕活了这六十一年,值了!”

山上空气稀薄,越往上越冷,快到天关的时候,我只觉得膝盖发麻,无论如何都迈不开脚步,只得叹道:“不用了!你且去吧,我在这里等你们下山!”

刘秀默默的看着我,眼又怜又爱,然后背转身弯腰蹲下。

我又酸又喜,在他背上拍了一记:“你哪里还背得动我!”

刘秀道:“不试一下怎么知道?”

我执意不肯,身边伺候的人急忙抢着要背,却都被刘秀拦了下来。正僵持着,山上有三四个人影冲了下来,一路高叫:“让儿子来背!”

刘庄带着弟弟们从山顶返转,纷纷抢道:“儿子们背父皇、母后上山!”

到达天关,只见山顶岩石松柏,郁郁苍苍,若在云端。仰视天门,如同穴观天。再直上七里,逶迤的羊肠小道只容单人攀索而过,刘庄、刘苍等人轮流背负着我和刘秀直上天门。

泰山之巅,鸟兽绝踪。再往东行一里,方看到新筑的祭天圆台,在这圆台南北两侧,是当年秦始皇与汉武帝封禅的遗迹。

圆台高九尺,直径三丈,台上是一丈二尺见方的祭坛。等到武百官全部到齐后,于坛边次第就位,手持玉笏,面北而列,虎贲军执戟列于台下,气势威严,封禅大典正式开始。

刘秀从东阶缓步走上祭台,面北而立,尚书令手捧玉牒,由皇帝用玺印亲自封讫。将玉牒封入祭台的方石下。刘秀对天而拜,群臣同拜,高呼:“万岁——万岁——万岁——万岁——”

声震山谷,久久回荡,我再也难以抑制激动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