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玩明世隐的男生性格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部分(第1页)

不过,燕军还是没有退兵的打算,因为他们不同于鞑靼军,他们没有退路,如果不能在北平一带站稳脚跟,他们就成丧家犬,就算退到燕山以北,地位也会一落千丈,随时被鞑靼各部消灭掉。

正是没有了退路,燕军才一直守在城外不肯退。可说说,现在不管是守军还是燕军,都像两头蛮牛一样,谁也不肯退一步,因为退一步就是功败垂成。

腊月下旬,狂吹了十几日的北风终于停了,天气回暖,地上厚厚的积雪开始融化,这对守军来说,即是一个好消息又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在于,雪化了驿道通畅,便于援军开拨;而坏消息在于,天气回暖,也利于敌军整军攻城,更猛烈的攻势将要来临。

像往常一样,上午时分,万磊总是要到军营去看看,看着诺大的军营内有数万人时刻不停地操练,新军整个战力提升,战法阵法也练得纯熟,再与敌对战,肯定不会像上一次那样毫无章法,万磊很满意,守住城池的信心大增。

“周将军,让伙房多做些肉,今天给将士们加餐。对了,烟花巷那边送了些老酒来,都分了吧。”这天一早,在刘嬷嬷的牵头下,北平各妓业老板把店藏的酒送了些来,说是劳军,万磊自然是不会拒绝的。

负责练兵的是周天寿,他也是个老酒鬼,一听到有酒喝,肚里的馋虫就开始闹,欢欢喜喜地传令去了。至于这家伙会不会像张飞那样喝醉酒误事,万磊就不用担心了,因为这家伙还有点大将的素质,轻重缓急还是分得清的,不然万磊也不会把练兵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他来办。

视察完军队,万磊正想到军医处去看伤兵,半道上却被铁铉派来的人叫回去,说有要事相商,万磊二话不说,就直奔粮库去了,谁让他现在是“城主”呢,就该干救火队员的活,不管是哪里出事都得第一时间赶到。

铁铉现在主管粮草,直接就搬到了官粮库外居住,在他的日夜看护下,几拨企图放火烧毁粮仓的敌奸细被他逮住,这才力保军粮不失。他虽然我望不高,不过跟万磊一样,同是北平城最重要的支柱。

“铁大人,您找在下有何事?”既然是志同道合,万磊也不跟对方客套,直奔主题。

“大事不妙啊。”铁铉举着一份折子,皱眉道。

“什么事?”万磊也见怪不怪了,反正自从他进入北平城的那一天起,就没有过好消息。

“陛下要御驾亲征。”

“啊!”万磊一声惊呼,整个人傻眼了,御驾亲征,皇帝小儿不是读书读傻了吧,这不是把兵事当成儿戏吗?

“数日前,大同驰援北平的援军被燕叛军大败于真定,数万精骑战没。败绩传入金陵,兵部尚书齐泰上言,指责北方各军各自为战,不能协同御敌,以至于敌军势大难制,建议加派得力大臣北上总督军务。而黄子澄则主请圣上御驾亲征,统筹军事。圣上已准其奏,下令将于明年正月御驾北征。”铁铉解释道。

“唉,如此一来,北平城更加难守矣!”万磊一阵摇头苦笑,他知道,一旦南京那帮书呆子北上,他在北平所做的诸多努力很可能会付诸流水。

“贤侄,你可有良策?”铁铉不希望皇帝跑到北方来,毕竟守北平城就十分艰难了,御驾如果北来,他真的无力护驾。如果皇帝在他的辖区出了什么岔子,朝廷上下非把他撕了不可。

“上书死劝,请皇上罢亲征之举。”

“本官位卑言轻,只怕上书亦是无用。”铁铉苦着脸道,如果是上一道奏章就能摆平的事,他也没必要把万“先生”找来了。

“那就没办法了,听天由命吧。”万磊泄气地说道,“贤侄,现在北平城士气正盛,能不能。。。”铁铉试探性地看了万磊一眼,没再往下说。不过,万磊已经听出这家伙想说什么,就是让守军出击,拼死把敌军赶跑,这样一来,亲征之举就不了了之了。

“守军士气虽盛,不过训练不足,兵器也不足,只宜固守,不可出战。”万磊断然拒绝了,守军多是新招的民兵,又不习马战,出城就是送死。让百姓白白送死的事,他是不会干的。

“本官也知此事难为,可是这也是为了天下社稷,贤侄能否出面向将士言明此事,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出兵,本官都永记于心。”铁铉又道。

“明知不可能赢的仗,为什么要打,铁大人,这一次请恕在下无能为力。”万磊一拱手,就甩袖而出。

劝不动万磊,铁铉也无计可施,因为守军十数万军队,只听万磊一人的指示,其他人根本就指挥不动。而守军不肯出城作战,那亲征的御驾迟早都会到,铁铉只好硬着头皮,思索着怎么迎驾保驾。

而铁铉最担心的事就是北平城内的某些同僚,这些投降派逃跑派被下了职,他们肯定心有不服,如果让他们跑到皇帝跟前去乱嚼舌头,自己可能有功也要变成有罪。另外,就凭陷公侯驸马等人于敌营而不救这一条,恐怕自己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铁铉这边愁白头,城外的朱高煦却是喜不自胜。作为继任“燕王”,他不但继承了他死鬼老爹的王位,还继承了他的权势,很多宫里的太监宫女都是他的眼线,甚至是他安插在皇帝身边的私人。就拿这一次皇帝小儿同意御驾北征一事来说,就是太监们运作的结果。

当黄子澄请皇帝御驾亲征的奏疏刚送到,那些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就不停地感慨当年太祖高皇帝亲征陈友谅时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鼓动得皇帝小儿满脑子充血,恨不得马上领军出战,以示自己像太祖一样英明神武。

理所当然地,皇帝小儿忽略了一点,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今时不比往日,他爷爷朱元璋手上有雄兵猛将,当然能打;而他的手上,雄兵早已成熊兵,猛将都到阎王殿当差了,朝廷上剩下的多是些纸上谈兵的书生,御驾亲征?立不世之功,别逗了。

而朱高煦等的就是这个,他一听说堂兄准备亲自上阵跟他较量,非但不急,还喜极而笑。笑完了就马上把军师道衍叫来,商量着怎么痛宰这条蠢鱼。

出乎朱高煦意外的是,道衍听到这个“喜讯”之后还是一脸淡然,道:“殿下,请把李景隆放了。”

“为什么把他放了?”朱高煦刚问完,脑子就转过来了,喜道:“妙,妙,军师此计大妙。来人啊,马上把李公爷放了,哦,对了,把其他俘虏都放了,一个不留。”

“殿下,其他人可以放,唯独平保儿不能放。”道衍又道。

“哦,小王明白。”朱高煦连连点头,对侍立在旁的传令兵道:“还不快去办事,除了平保儿之外,所有俘虏,不管是兵还是将,都放了,”

朱高煦之所么这么做,并非仁慈大度,而是因为这些俘虏骗不开北平城门,留着无用,带着碍事,杀了又脏刀,不如放了,反正这些家伙都是败军之将,酒囊饭袋,这些家伙回去了也是成事不如败事有余。

而朱高煦相信,这些人回到朝廷,干的第一件“败事”就是上书朝廷陈述北平城守将对他们如何如何,不但见死不救还用箭猛射,加上一些太监在旁扇风点火,皇帝肯定火冒三丈,下旨将北平城的守将撤职查办。

“到时候,嘿嘿。。。”朱高煦心中暗笑不已,同时也是在暗暗感谢上苍,居然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情商如此低下的堂兄。

朱高煦作为继任“燕王”,他老爹以前造反前搞得很多内幕他还是略有耳闻的。其中,收卖皇帝身边的太监就是最得意的一招。别小看这些没鸟的人,他们的能量无穷。

比如说年前,朝廷派长兴侯耿炳文出师北伐之前,皇帝就对耿炳文说过一句话,那就是:“切不可让朕蒙杀叔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