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玩明世隐的男生性格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0部分(第1页)

。如果你不愿意当大华民国的公民,那我们只能将你们流放到海外去,你忍心让他们跟着一起颠沛流离?”

见朱允炆默然无语,徐钦又道:“况且朱家祖坟在中原,回中原祭祖扫墓也是应尽的孝道。”

一听到祭祖扫墓,朱允炆的眼圈又红了,他是一个孝子,何尝不想回中原祭扫祖坟啊,可是一想到将以失败者的身份回去受辱,颜面又难存。

“你放心,大华民国会善待你们一家的,绝对不会让你们受辱。大总统已经让人在北平给你们准备了一个住所,还在北平大学文史学院给你保留了一个名誉院长的头衔,并希望你出任明史馆的馆长,监修明史。”

住所头衔之类的,朱允炆还真不放在眼中,不过一听到要监修明史,他的心就起伏难定。他自己可是知道的,明史就是明朝历史的总结,虽说明朝败在他的手上,可是他爷爷朱元璋的治国功绩是不应全盘否定的。

朱允炆更知道,如果他不出任这个什么明史馆长,换了别人说不定就会拼命地在明史上往明朝身上泼脏水,把明朝抹黑搞臭,而这种妖魔化明朝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为了还明朝一个应有的公道,朱允炆最后一咬牙,道:“明史馆长真的有权监修明史?”

“我们大华民国的文风是自由的,谁都可以写书出书,只要不散布分裂国家言论就好。不过明史是官方主修的正史,讲究严谨可信。所以,大总统的意思是把编修太祖本纪那一部分交给你来编审,至于其他部分,那就交由其他人来主编。”

徐钦说到这,脸上有些尴尬,明朝就是朱元璋跟朱允炆这两位皇帝,明太祖这一部分让朱允炆去编审也算合理,至于朱允炆登基之后的这些史事,那肯定不能让朱允炆去编审了。再说了,这些史事对朱允炆来说也是丑事,他也不愿自己骂自己啊。

“好,朕,我,我签。”朱允炆终于在那一份宣言上签字,他自知自己作为亡国之君,在史上的名声肯定好不了了,他唯一挂心的是爷爷的名声。为了最大化地保全爷爷的名声,他只能放下最后的那点可怜的自尊了。

第486章 舍得

《公民宣言》,是一份里程碑的宣言,这一份宣言宣示着皇权统治在华夏民族的根基中彻底铲除,标志着**进程迈入全新的阶段,从今往后,就算有某些野心家做皇帝梦,也不会有人支持。

八月初,朱允炆与家人一起乘坐邮轮回中原。十年前,他们就是由这一条海路发配到南洲的,没想到现在又由这一条海路被带回到中原,虽然物是人非,不过朱允炆不禁有隔世之感。而他失去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沦”为了平民,整个人也憔悴了很多。

而朱允炆一共有一后六妃,育有三子两女,没有了皇室收入,要养活诺大一个家庭,更是朱允炆不想考虑也不愿考虑的事,毕竟他这一辈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真没有试过自食其力。好在大华民国方面给他安排了一份主编明史的工作,不然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生活。

原皇室一家的归来,并没有得到隆重的迎接,现任大总统周天寿只是在华园接见过一次,并给他一份任命书,之后就把朱允炆一家暂时安顿在北平城北的一座小别墅里。

由于北平城人口激增,城内开始变得拥挤,一些富豪就开始出城置地建别院居住。而城北多湖泊,豪门大族都喜欢傍湖而居,建起了很多临湖的园林,城北已然成为名门望族聚集之地,朱允炆一家出现在此,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毕竟这些人都是见过大场面的。

其实不只是北平城,很多历史名城也都在扩张。由于国家承平日久,治安日见良好,城墙已经不再是城市的边界,很多大城市都不再新建城墙,并把这这些经费用到了路政工程上。

就拿北平城为说,城内外铺设了里中外三层环道,各条环道之间还有笔直的沥青路相接,如棋盘一般四通八达。而北平省还将建设通往各省的省际公路,以便利百姓出行。

而公路上除了有马车脚踏车之外,时常还能见到富豪驾驶着汽车经过,路人也是见怪不怪了,反倒是新入住的朱允炆一家被吓得不轻,每次见到都赶紧远远地躲开,就好像是见到了什么怪物一般。

这也不能怪朱允炆少见多怪,这些汽车是今年才面世的,也就在北平城多见,其他各省几乎看不到。而南洲与中原消息不灵通,朱允炆都不知道大华民国已经兴起了内燃机哥命,笨重的蒸汽机已经逐渐被淘汰了。

朱允炆住在昆阳湖边,在徐辉祖所居的徐府附近。朱允炆深居简出,平时几乎不见客,不但谢绝了所有宴会邀请,平时都不出门购置生活用品,要不是徐辉祖平时多方打点帮忙,朱家肯定过不下去。

而徐辉祖也知道,朱允炆死宅在家,除了死要面子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生地不熟,生怕出来遭人冷嘲热讽。为了消除朱允炆这一心病,徐辉祖没少费心机,平时让夫人常到朱家坐坐,并借着自己年近六十,筹备一次寿宴,并且力请朱允炆出席。

别人的邀请,朱允炆可以婉拒,不过徐辉祖开了口,还是六十岁大寿,他就只能硬着头皮应下来,不管怎么说,徐家对朱家是仁至义尽的,要不是徐家多方出面周旋,朱家很可能像以前各朝各代的皇室一样,被人血洗清算,甚至连祖坟也保不住。

徐辉祖虽然已经不在担任公职,不过徐家在北平城还是很有人望的,他要办大寿,军政商学科各派名士都欣然应邀。在九月初一日寿辰当天,徐府人头涌动,尽是前来祝寿的名士。

为了给老爹祝寿,徐钦甚至还专程从南洲赶回来。徐辉祖领着儿子在门前迎接宾客,见大家肯赏光,脸上更是挂满了笑容,特别是总统府、行政院和议会都派代表前来,这更让他觉得脸上有光。

其实徐家在北平城并不算是什么望族,跟那些掌握军权政权商权的赵氏家族、刘氏家族、周氏家族等大家族比起来,实在是不入流,不过徐辉祖贵在人缘好,与赵氏刘氏周氏等家族都有深交,他女儿还嫁给了海军司令刘文秀的儿子,有这一个强力的亲家,北平城谁都得给他面子。

“舍侄,你可算是来了,快,快请进。”上午十点左右,朱允炆终于出现在徐府前,不过只有他一个人,并没有带家人。徐辉祖知道他是硬着头皮来的,所以马上让徐钦领他进屋。

徐钦当然知道老爹想要打开朱允炆心里的疙瘩,所以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就将朱允炆请进门,并不停地将在院子里闲谈的名士介绍给他认识。

在场的人在北平城都是有头有脸,而且多少也沾染上了绅士精神,不但待人和气,还同情弱者,所以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当面揭朱允炆的伤疤,反倒是细心地询问他在北平住得习不习惯,甚至还有人热心地邀请他到自家去做客。

而这种绅士精神,其实跟万磊十余年来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北平城内每一个地道的贵族,身上多少都有万磊的影子,不但注重个人修养,还比较热心慈善,挣了钱总会拿出一部分来反馈社会。

见没人揭自己的伤疤,朱允炆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总算是略微平复了下来,在徐钦的牵针引线下,他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开始向在场的人介绍起南洲的风土人情来,引来更多好奇的听众。

朱允炆与众人聊成一片之后,徐钦这才悄然离开,而他刚到门前准备接替老爹的工作之时,就见几匹快马争速前来,三人一跃下马,为首的人让徐钦不由得眼前一亮。

“万公子大驾光临,寒舍真是蓬筚生辉啊,快,快请进。”徐辉祖也是大喜过望,因为来人是万公子。当然了,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公子,并非敬称,开国公的儿子当然称得上是公子了。

“徐伯伯做大寿,小侄怎么能不来呢。要不是路上遇到了点麻烦,小侄也不会这么迟才到。”来人正是万远,他虽然才十四五岁,不过年少老成,待人接物都大有为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