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自我提升总结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部分(第1页)

赢家通吃的另外一种阐释就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韦尔奇任通用电气总裁不久就提出了著名的“”战略——任何一个领域,只有位居第一或第二的企业才有实力避开残酷的竞争,赢得巨额利润。

个人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提问,谁是篮球王国的,大家都会说是乔丹。但是却很少有人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能力上第一比第十能强过几十倍吗?不是,乔丹的才华并没有比其他优秀球员强几十倍,但是他的收入却是其他优秀球员的几十倍。

在一个著名商业咨询机构担任顾问的教授,其职位比另一位同事高了两级,但是他得到的报酬却是他的10倍。“难道我真的比他能干10倍吗,当然不是。这就是赢家通吃的残酷现实。”他坦言道。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赢家通吃这一现象呢?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并不遵从公平原则。一个对生活抱有希望的人,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能仅停留在对外界的抱怨上,而是应该直面赢家通吃的现实,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尽快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马太效应最宠爱的人

娱乐明星和顶尖人物的所得比一般人高得多,他们似乎是马太效应最宠爱的人。为什么会出现顶尖人物的这种超高酬劳的现象呢?

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托现代传播技术之赐,超级明星和顶尖人物可以同时出现在许多人眼前。就成本来说,多制造一张CD,多印一本书,花费实在微不足道。所以,多让一个消费者接触到迈克尔?杰克逊、史蒂芬?金、帕瓦罗帝或贝克汉姆,几乎不会产生多少额外的费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马太效应无处不在(4)

其二,虽然让大众接触到顶尖人物所需的广告花费和次级代替人物的花费差不多,但是请到顶尖人物的代价,却可能贵上千百万元。为什么人们还要找顶尖人物拍广告呢?

这就涉及到顶尖人物高酬劳现象的第二个因素:次级人物无法取代顶尖人物的才华和表现。

如果清洁工人甲的工作只有普通工人的一半,则人家愿意出行情价的一半来请甲。但若某人唱歌只有迈克尔?杰克逊或帕瓦罗帝的一半好,谁愿意出价钱的一半来找他呢?由于非顶尖人物吸引的观众少,所以,就算不花钱请来非顶尖人物,其经济价值必定比顶尖人物逊色许多。

市场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人们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顶尖的竞争者身上,多数人只知道几个棒球手、科学家、雕塑家和政治人物的名字。而在商业大战中,人们只能记住几个有限的品牌。决定这种赢家通吃现象的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知识,而是对注意力资源的占有程度。

有趣的是,这种顶尖人物与非顶尖人物之间获利的悬殊情况,过去并不存在。例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篮球或足球高手并没有获得太多的钱。过去,优秀的政治人物去世时,家境仍是清寒的。愈往过去看,所谓赢家通吃的现象愈不存在。

17世纪的莎士比亚和达芬奇与同时代的人相比,确实是才华出众。按照今日的情况来看,他们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才华和名气成为千万富翁。可是,他们获得的待遇与今日的一般专业工作者没有什么差别。

有才能的人获得好待遇,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明显。时至今日,个人的收入与他的能力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可以用数字来加以说明。

上世纪60年代,英国某家报纸的社论披露了某些披头士成为百万富翁的事实,引起社会的广泛震惊。而今天,流行歌手乔治?麦可或迈克尔?杰克逊名列全球富人的前列,却没有人觉得惊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便是传播、电子通讯、CD和光碟等消费产品的科技革命。商人们绞尽脑汁想的是如何让获利达到最多,而借助顶尖人物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找顶尖人物固然要花很多钱,但把这些钱分摊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时,每个人的负担实在是微乎其微。

不管在什么行业,抛开金钱,我们将能发现,成就和名望总是集中在极少数人的身上。在过去,由于阶级和传播方式的限制,莎士比亚和达芬奇无法变成富翁,但这一点儿也不减损他们的成就。为数极少的伟大艺术家,就算没有成为富翁,依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赢家通吃的待遇法则不仅适用于娱乐界,在任何公认的专业领域中,顶尖专业人才的收入也是很高的。在1994年《福布斯》杂志所列的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二的是贾梅律师,他的名气比不上家喻户晓的网球明星阿加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上过电视,然而他在1994年赚了9000万美元,是阿加西收入的四倍。

在那张富豪榜中,接下来所列的高收入者是外科医生、炙手可热的企业主管、投资银行家、税务专家以及一大堆其他专业人士。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愈来愈奉行赢家通吃的做法,顶尖的人才和公司所得的酬劳,比次一级的高出好多倍。

假设,有两家以上的竞争对手争夺某公司的经营权,为了争取到最棒的公司或人才,各方都会出很高的价格竞标。所以,如果涉及到一个有关高额金钱的局面而顶尖人物有助于提高胜算时,这些顶尖人士总是可以拿到天价般的酬劳。

1马太效应无处不在(5)

如今,注意力已成为财富分配的轴心,顾客为自己付出注意力而得到报酬,商家为获取注意力而加大投入,广告业也已经从简单的传达信息发展到生产附加值的行业。人们已经进入一个“概念”甲天下的时代,市场的变化将推动注意力经济的发展,网络风暴也突显出注意力经济的各种特征。

赢家通吃时代的公正与效率

近年来,突然有很多人对于“8020”、“赢家通吃的社会”等议题所隐含的“不平等现象”大感兴趣。他们撷取8020法则和马太效应的若干特色,以启示录的姿态向世人宣告:财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不平等。对这种似乎以马太效应为基础的悲观甚至宿命论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

在运动、娱乐和专业等领域,最顶尖人物所得的酬劳愈来愈高,所以他们与其他人的差距愈来愈形成一道鸿沟。这种情况在美国最明显,但似乎举世皆然。有如山的证据显示,位居前10%的人口,收入快速增加,而垫后的10%人的收入,增加的速度就慢得多,甚至完全不动。

据说,在1997年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很多经济学家就花了许多时间来思考这个趋势所代表的含意。其中一项报告提到:“在未来的美国,20%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一年可赚75000美元到50万美元。其余80%的人,将继续窝在自己的工作中,看着生活品质逐年下降。”

德国一本畅销书《全球陷阱》也提出相同的论调:“当不平衡的情形全面蔓延后,会带来一个‘8020和赢家通吃的社会’,只有幸运的20%才是主角。就全球经济而言,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只要15的人口就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另一本畅销书《无为式管理》也谈到:“后管理时代的公司所需要的人力较少,因为到那时候,管理阶层、文书人员和其他营销人员经过10年的删减,将会减少50%……如果所有国家的私人公司都变成管理时代的公司,那么所雇人员的数目将会下降15%~20%。美国的失业率会从目前的不到6%升至25%左右,而且主要是管理阶层的失业。”

这些由8020法则或赢家通吃现象引起的辩论,以及提到未来是“注定到来的灰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在帕累托的观察中,所有社会都有不平等现象。20世纪希望通过税制与福利打破不平等,但当全球市场重拾19世纪所拥有的权力时,不平等的现象就又回来了。全球市场的权力愈大,不平等就愈严重。企业的生产能力愈大,所需员工就愈少。

因此,自由竞争下的全球市场带来两个重大且相关的问题:第一,大量的失业人口,其中包括素来受保护的中产阶级;第二,更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分成居上的20%与在下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