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自我提升总结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部分(第1页)

禁药风波曾一度使公司岌岌可危,但即使是这样,公司仍没动过一名干部,没炒过一名员工,而是让这些员工拿着分文不少的工资放长假。在这段时间里,上至公司总裁,下至普通工人,大家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无偿加班加点,不计任何报酬,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凝聚力。

放眼四望,那些打着以人为本,员工是“上帝”招牌的企业何止千万,但大多挂在嘴上,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是少而又少。这些企业将员工当作廉价劳动力,千方百计地压榨员工的血汗,侵害职工的权利。

在他们眼里,员工只是挣钱的工具,毫无温情可讲,一旦企业有风吹草动,则视员工为洪水猛兽,将员工一股脑地扫地出门,他们惯有的解释就是“企业不是收留所,哪有闲钱供你白吃白喝”。岂不知裁人也是把双刃剑,一着不慎,既伤员工,更伤自己,企业也将陷入恶性循环,永难有出头之日。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福特汽车公司陷入全面困境,在一次董事会会议上老福特力排众议,不裁减一名员工,每月自己只拿1美元薪水。当与会者走出会议室时都惊呆了,整个工厂灯火通明,全体职工坚守岗位、自愿加班、无偿劳动。老福特深受感动,所有的董事也是热泪盈眶。三年后,靠着全体职工的努力,福特汽车终于翻过身来,重新称雄美国汽车市场并稳坐头把交椅。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那么,一个野心勃勃的企业又该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呢?

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对人才来说,就像是一块“磁石”。可口可乐、高盛、摩根斯坦利、诺基亚都是利用良好的形象来吸引人才的。良好的形象来自过硬的产品和知名的“品牌”,它使企业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从而乐意为它贡献才智。

用好人才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不拘一格用人才,为人才创造一个用武之地。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并不在于自己是否起早摸黑、加班加点,而在于如何充分调动职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位美国企业家说得好,领导者就如同乐队指挥,指挥得当,能演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否则,只能一事无成。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才这个概念是有时间性的。作为企业,要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不仅要用才,而且要养才、蓄才,使人才源源不断,后继有人。

。 想看书来

3警惕马太效应的泡沫(1)

一个真正了解马太效应的人绝不会轻视任何可能的隐患。他明白为了长远利益必须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他深知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联系;他懂得一次战斗不如一场战争重要。

发现胜利的真实意义

如果看过职业台球高手打球,你会很惊讶地发现:打台球似乎很容易,这些高手一般不会表演什么令你瞠目结舌的绝技,他们打进的球,你似乎也能打进。

但每个会玩台球的人都懂得,台球打得准并不很难,经过几次练习,谁都可能把球打进,困难的是要学会怎样控制母球,为下一次击球做好准备。

高手知道以后的球要靠现在这一击,所以他不会只为眼前这一球而打,也绝不会因为某球好进洞而去击球。他在击打现在的某球时必须考虑下一个球该怎么打,否则,接下来的每一球都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处理。

如果你控制不了母球,或者根本就不考虑母球的走向,那么你很快就会陷入马太效应的负效应——所有的麻烦都会越滚越大,直到无力解决。

尽管你可能是第一次察觉自己做了个笨拙的决定,但这绝对不是第一次,以前的愚蠢行为所带来的后遗症,以及被你忽略的细节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没有意识到某件事对另一件事的影响,采取行动时不考虑未来,一再地做出未经深思熟虑的决定,这些都是不考虑“母球”走向的愚蠢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很快你将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

这时你可能发现,你一直自鸣得意的种种“胜利”其实都是给自己埋下的地雷,可惜的是,此时醒悟恐怕为时已晚,你已经深陷于自己布下的“雷区”而举步维艰了。“杀鸡取卵”和“掠夺式”的经营方式、目光短浅的经营战略、人际交往方面的轻慢以及个性弱点,最终都可能使你败下阵来。

有一个男孩常遭到同伴的嘲笑,因为每当别人拿一枚l角的硬币和一枚5分的硬币让他选择时,他总是选择5分的硬币,大家都笑他愚蠢。

有一位同伴觉得他太可怜了,就对他说:“让我告诉你,虽然1角的硬币看起来比5分的硬币要小些,但它的价值是5分硬币的两倍,所以你应该拿1角的硬币。”

但小男孩回答说:“假若我拿的是1角的硬币,下一次他们就不会拿钱来让我选了。”

小男孩明白,只有选择5分钱的硬币,他才可以长期拿下去;选择1角的硬币,只能有眼前的利益,实际上并不是好办法,这是目光长远的最佳例子。

战术运用的目的在于“争取主要的策略性目标”。一旦人们将战术目标看成最后目标,就看不见策略目标了。在谈判中,有时双方都会运用以进为退或者以退为进的战术,你不能因此忘掉谈判的最后目的。

所以,每个人都得随时对行动的环境和真实情况的处理提高警觉,特别是当他自以为取得胜利的时候。

提高实力,做到名副其实

皮罗斯是古罗马时期的一位国王,在一场血腥的战斗中,他虽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却损失了大半的精锐部队。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他感慨地说:“再来这样一场胜利,我就完蛋了。”

古往今来,大凡有所造诣的杰出人物,往往都要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如果人们不能正确对待马太效应带来的“胜利”,一味陶醉于鲜花、掌声和媒体的包围之中,就极有可能从此停滞不前,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

现代名人的最大危机在于名声与成就分离、名实不符。虽然名人充斥在各种炫目的舞台上,但公众对待名人的态度,已经从尊敬变成一种观赏、一种消费,名人的地位就如流行性速食品一样,大起大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警惕马太效应的泡沫(2)

某些唱过几首歌、得了几枚奖牌的“文体影视明星”,某些创造点儿成果的“科技明星”,某些取得一定政绩的“政治明星”,不是马不停蹄地继续努力,而是急于表现自己,热衷于制造轰动效应。他们整天穿梭在媒体和各种社会场合之中,虽然风光无限,却有可能从此事业受阻、星光暗淡。

对于企业,对于所谓的强者,在传媒眼中是不受宠的。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自然会有无数记者围在强者面前打转,可是一旦企业出现危机的征兆,他们立即会反戈一击,以反思、知情、评判的角色来表现自己的职业道德。

而且媒体造成的轰动效应就像啤酒的泡沫一样,总有虚假的成分。这是媒体炒作的特点决定的,个人很难左右。你惟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媒体,专心去做自己的事业。

所以,好不容易取得名声的人,必须不断求创新、求进步,不断有新鲜的、真材实料的“牛肉”端上媒体的餐桌,亦即不但要名实相符,还要精益求精,跟上时代潮流,才不致遭到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