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朱元璋评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部分(第1页)

察罕帖木儿是元朝的一员悍将,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元朝即将灭亡的时候,察罕帖木儿成了元朝政权的主要支柱和最后的王牌。察罕帖木儿趁着山东北伐军内讧的机会,挥兵东进,一路不可阻挡。

面对这样的形势,朱元璋作为义军将领,首当其冲,形势很危险。但是朱元璋不予交战,他来了一手“软”的策略。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朱元璋给察罕帖木儿写了一封信,跟他通好,说咱们两个交朋友,你是元朝的一路官员,我也是一个豪杰,我们互相联系,我们之间搞好关系。

虽然察罕帖木儿并不一定就真的想跟朱元璋通好,朱元璋也不是从心眼里想与察罕帖木儿保持友善的关系,但是朱元璋的这种做法,却大大缓解了察罕帖木儿向他进攻的紧张态势。

这年十月,察罕帖木儿向东攻克了济南,对于元朝政府来说,形势可谓一片大好。察罕帖木儿向朝廷报告了朱元璋的动向,说我正在胜利进军,可是朱元璋给我写了一封信,他想与我通好,要跟我结下友好关系。朝廷因此认为朱元璋可以争取,于是在第二年派了一个户部尚书叫做张昶、郎中叫马合谋的走海路到庆元(今浙江宁波),给朱元璋授了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之职。

元朝的皇帝就这样相信了朱元璋的这一封信,给他封了一个官,这个官还不小。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现在的一省之长,并御赐龙衣、御酒。可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刚刚被小明王,也就是大宋皇帝封为吴国公。

但很不巧,元朝的诏书刚到达江东,察罕就被刺杀了,因此朱元璋就没有接受元朝的任命。也有人认为朱元璋遣使察罕,可能曾萌发投降元朝之意,但从他后来的表现看,朱元璋此举不过是为了借通好来减缓察罕对自己的压力。察罕死后,其养子扩廓帖木儿统军,仍然是支撑元朝的重要力量。朱元璋又致书扩廓帖木儿,与其通好,先后竟达七次之多。虽然扩廓一直没有回应,但还是多少收到一点缓兵之效。这些都可以看到朱元璋善于保护自己的能伸能屈的机变。而“缓称王”是其政策的核心。

就这样,朱元璋一方面躲在小明王的保护伞下,另一方面也不直接和元朝发生冲突,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特别是当红巾军三路北伐相继失败以后,朱元璋的实力地位就突出出来。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2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

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已经完成了从打家劫舍的草莽江湖好汉到立志拯救生民的英雄的转变。“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箴言,也帮他站住了脚跟。但是在群雄并立之中,他能扫平天下吗?料事如神的刘伯温都给他提了哪些奇谋异策呢?

刘伯温,据说他识破了天命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有四位儒者一起来到朱元璋的军中,第一位就是浙江青田的刘基,他的字叫伯温,后来他的字广为人知,甚至超过了他的名。刘基的家在浙江青田,所以刘基自称青田刘基,人们也往往称他为刘青田。但现在,刘基的家乡已经不属于青田县了,他的出生地和故居所在地属于浙江省温州市的文成县。

第二位是龙泉的章溢。

第三位是丽水的叶琛。

第四位是浦江的宋濂。

他们这四个人被称为浙东四学士。这四个人很有名啊,为什么有名?这四个人是大知识分子啊,和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这些人还有所不同。冯氏兄弟是乡间的读书人,可是这四个人却名满天下。朱元璋对他们礼敬有加,因为他们的到来,不仅仅是添加了几个人,而是给朱元璋带来了大智慧。

朱元璋在兴奋之余,对这四个人说了一句话:“我为天下屈四先生。”朱元璋已经在宣称自己是“为天下”了。这么大的口气,这么大的胸襟,他要请四先生出山是为了天下,是为了救济百姓,而不是为了他自己。

怎么叫“屈四先生”呢?跟着朱元璋转战南北,风餐露宿,日夜操劳不是要辛苦吗?我现在还没有得到天下,尽管对你们很有礼,但可能对你们也有照顾不周之处,这不是委屈了四先生吗?你们四先生这次出山,不光是为我做事,而是为天下人做事。因此我要感谢你们,我朱元璋立志要拯生民于水火,要麻烦你们四位先生帮忙。

这四位先生当中以刘伯温最为著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刘伯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有人说刘基的远祖是丰沛人,“青田刘氏汉诸孙”,与汉高祖刘邦还有些干系,但史无明证。

刘基自幼聪颖好学,天资过人。他十四岁时到处州府学读书,从《春秋经》开始入手,博通儒家经典。十七岁时刘基来到石门书院读书,老师是天下名士郑复初。石门书院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位于青田县西七十里的石门山麓,为一道教胜地—石门洞天。其地两壁双峰对峙,宛如门扉,四周山崖环绕,严若城廓,深入为洞。洞北殿阁峥嵘,青松郁郁,修篁森森。洞东南有数十丈高的飞瀑,随风飘洒,滃郁如雨。石门洞清静幽深,冬暖夏凉,是讲学修行的好地方。

郑复初对刘基的聪明勤奋非常赞赏,他对刘基的父亲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为刘家增光。

刘基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一举高中。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以三甲第二名中得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虹▲桥▲书▲吧▲BOOK。

第33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2)

但元末社会,君昏臣庸,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胸怀大志的刘基屡遭贬抑,在几经宦海沉浮之后,愤然辞官,归乡隐居。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年逾五十(虚岁)的刘基才再度出山,成为朱元璋身边的重要谋士。

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明史?刘基传》当中,这样评价刘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就是说他博通经史,对经史的知识非常广博,什么书都读。“尤精象纬之学”,什么是象纬之学?象纬就是天象,天有金木水火土五星,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观察天象,推断人事,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刘基对此非常精通。

贴士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