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朱元璋评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部分(第1页)

。←虹←桥书←吧←

第55节:第十讲 咱们的大明国(4)

大明朝的“明”的确就是明教的“明”。

明教又称为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立。摩尼教是一个很复杂的宗教,它杂糅了祆教、基督教、佛教,它的经典有“二宗三际”之说。什么叫“二宗”呢?“二宗”就是黑暗和光明,说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光明必将战胜黑暗;“三际”讲的是过去、现在、未来,前际是过去,明暗相背;中际代表现在,明暗相混;后际就是未来,明暗分别。明就是善,就是理;暗就是恶,就是欲。摩尼教的这种观念,提倡“明王出世”,说有一个明使,他是代表正义和光明,他出现以后,就可以使世界都得到安宁幸福,就可以进入光明世界。摩尼教很有号召力,很有鼓动性。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百姓生活困苦,希望改变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因此他们很容易相信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的宗教。

摩尼教的经典在唐朝武则天的延载元年,也就是公元694年,传入中国,摩尼教一度地位很高,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朝廷曾经利用它来笼络回鹘人,回鹘人相信明教,唐朝朝廷要稳定边境和少数民族,就要尊崇明教,可是后来回鹘被灭了,摩尼教也就被禁止了。

摩尼教被禁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反叛思想,它对于现实世界的否定,它要追求未来的光明,这是任何统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明教从此就转入了地下。从唐朝以后,宋朝一直到元朝,摩尼教常常是在地下秘密流传,可是摩尼教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政府镇压或禁止,他们往往要与佛教拉上关系,打着佛教的旗号,逃避朝廷的镇压,他们把自己和佛教的白莲宗联系起来,因此就被称为白莲社或者白莲教。可是白莲社、白莲教宣传的宗旨仍然是否定现实统治,要迎接未来的光明。所以统治者不喜欢他们,一再镇压白莲社、白莲教,可是白莲教所提倡的理念,在广大民众当中深入人心,白莲社、白莲教就成为联系民众反抗朝廷的秘密社团。

明教徒诡称他们所信奉的是佛教上乘宗,他们不吃荤;供奉摩尼夷数(耶稣)画像。反对摩尼教的佛教徒和官府便说他们是“吃菜事魔”。五代后梁年间上乘宗曾发动起义,但遭到镇压,后晋时明教又在民间秘密传播。北宋《二宗三际经》被编入《道藏》;明教一度广泛流传。但一遇水旱饥馑;百姓不满;明教便被利用来聚众造反;所以政府又不能不对它加以镇压。明教徒为了逃避镇压便一再改名或与其他宗教混合;到北宋末年便与出自佛教净土宗的白莲社、弥勒教合流了。而弥勒教假托弥勒降生,白莲社以西方净土白莲池为引诱;也都有秘密聚众反抗官府的传统。元代宗教政策相对宽松;白莲教一度可以公开传播;到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又先后下令禁止白莲社的佛事。白莲社再次成为秘密结社。

元朝末年,百姓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忍无可忍,期盼推翻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他们希望回到原来没有民族压迫的大宋朝的统治之下,因此就提出了“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口号。他们就捧出了一个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他们以此号召各种反元势力和穷苦百姓团结到自己的旗帜下。明王出世,战胜黑暗,就会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无疑幸福生活是所有人向往的,幸福生活对穷苦老百姓的诱惑十分强烈。而在元朝,老百姓受苦受难的根源则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者,推倒蒙元政权才能迎来光明世界。红巾军要壮大势力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小明王就成为最好的旗帜。明王出世可以带来光明,因此就要举出一个明王来带领大家推翻黑暗的现实,迎来未来的光明,这就是红巾军所信奉的宗教,也就是红巾军所提出的理念,迎接光明世界,迎接明王出世。

所以朱元璋的这个明,如果说和明教有关系,和小明王有关系的话,就是他希望给百姓带来光明。

其实儒生们对“明”作了新的解释

朱元璋投奔了韩林儿所带领的红巾军,所以明教对他的影响极为深刻。但是,像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那样,他在讨伐张士诚的时候,曾经说过元朝末年,很多人“酷信弥勒之真有”,误中了妖术,“聚为烧香之党”,大家纷纷起兵,“焚烧城郭,杀戮士夫,无端万状”。这样的没有纪律,只能够带来破坏,只能够给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怎么能够会带来光明世界呢?这个明如果是小明王的明,是摩尼教的明,儒家会排斥,这是怪力乱神。朱元璋和朱元璋的军队经过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与依托白莲社的红巾军渐行渐远,向着夺取全国政权、向着天下正统的继承者的方向大步前进。

虹←桥←书←吧←BOOK。←

第56节:第十讲 咱们的大明国(5)

这年十二月;朱元璋的部将廖永忠将小明王韩林儿沉于江,从此就与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为号召的红巾军完全脱离。

但是,朱元璋还必须要这个“明”,为什么呢?他不能够抛弃那些为了追求光明世界而跟随他的广大部众,不能让他们失望,但是他同时又要改变信奉明教的红巾军部众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要以行“仁义”得天下。为此,朱元璋身边的那些儒者,就赋予了明这个字一个新的含义。

大家知道,儒家有一个优秀传统,这个传统用现在的哲学观念说叫做唯物,不相信怪力乱神,所以孔子在《论语》当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话。他说那些鬼、那些神我不知道,我不说,我们只是修人事,不修鬼事。因此儒家从本质上说,是反对迷信、反对神怪的。它既反对道教也反对佛教,反对各种宗教。

我们知道,朱元璋身边有很多儒者,比如李善长、冯国用、刘基、宋濂、叶琛、章溢,都是饱学之士,是儒家学说的传承者,他们为什么能够接受用“明”字来做国号呢?因为他们赋予了“明”这个字新的含义。明是什么?

明就是日和月,中国古代有日月崇拜,中国的各朝首都都会有日坛、月坛,要祭祀朝日,祭祀夕月。中国的皇帝说自己做皇帝是奉天承运,皇权是神授的,因此要敬日、敬月,日月相合就是明。他们赋予了明字新的含义。这是第一层意思。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当中,阴阳五行观念居于主导地位,按照阴阳五行之说,南方为火,北方为水,南方属火,火神为祝融,北方属水,水神为玄冥。每个皇朝都占有五行中的一种德运,哪一种德运兴盛,哪个皇朝就会兴起。元朝起自北方为水德,明朝起自南方为火德,水火相克,明朝取代了元朝,就是火克了水。这是第二层意思。

回想元朝末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以及他在寺院里做和尚的时候,正史和野史里面一再宣传的那些传说和征兆,我们就会理解他其实是在宣传自己占有了火德。

后来的各种史书里,就有许多这样的记载,比如:

上自始生,常有神光满室,每一岁间,家内必数次夜惊,疑有火,急起视之,惟堂前供神之灯也,无他火。

—《皇朝本纪》

上生,红光满室……自后数夜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散,至则无有,人或异之。

—《明太祖实录》

为了神化朱元璋,他们还把朱元璋的姓氏和远古时代的火神相联系,火神祝融是颛顼之子,是帝喾的火正,也就是掌管火的官,因为为天下立了大功,因此就以祝融作为姓氏,据说朱姓即是祝融之后,朱是赤色,正是火的颜色。他们还把明朝首都南京说成是祝融氏的故地,这样朱元璋以大明为国号,就与一个古老的传统相联系起来了。

贴士

(太祖)本姓朱,本祝融。祝融,帝颛顼之子,为帝喾火正,有大勋于天下,故别为祝融。在国臣(柯)仲炯言:“……太祖定鼎金陵,则祝融之故墟也。故建国号大明……其有祖也。夫祝融大明,容光必照。……所以我太祖以大明建国,亦以大明光天。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所重民历,以示三纲五常,以昭日月,以引趋光避凶。次皇明治天下,潜移默化之大旨。所以四海来朝,亦以是赐之耳。知此道者,其可以语我太祖取号大明之密义乎?鼓汉德若水,我皇明如日月之代明。汉得地道,我皇明得天道。三统之义,我皇明统于天矣。

—(明)袁义新《凤阳新书》

这一番附会真是说得有板有眼,因此以“明”作为国号也得到信奉儒家学说的人的认可。前面我们讲过,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是在土地庙,有人说那里一片红光,好像着火了,大家赶去一看,没有,原来是一个小孩出生;朱元璋在寺庙里做和尚,常常有人看到寺庙里头一片火光,很多人急着来救火,走近一看没有着火,原来是朱元璋在里面读书。后世的人把这些东西宣传出来,这样就表示朱元璋得了火德,因此得天下。那么日月为明,南方为火,这些人把它和儒家所信奉的天命观和中国自古以来的阴阳五行观联系起来,“明”就有了新的概念。所以这个“明”不仅仅仍然被那些参加起义军的人所接受,也被后来加入大明政权的儒家知识分子和广大臣民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