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官家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4部分(第1页)

胡彦博笑道:“那就还叫情儿吧。嗯,情儿这个名字蛮好听的。二哥,你?”

刘伟鸿微笑点头。

只要小丫头自个高兴,那就成了。

刻二哥虽不是特别惜香怜玉的人,起码也不乐意见到女孩子郁闷。

“二哥,听说你这几天都在跑步向钱啊?”

胡彦博又问道。

刘伟鸿这几天一直都在各个部委转悠。也就刘二哥有这个面子了,不然,一个县下面的小小区委书垩记,能知道国家部委的大门朝哪开?就算是地委书垩记乃至副省长之类的官员,到了国家部委,也得乖乖坐着排队等候“召见”。也许召见他们的人,就是国家部委的一个小处长。

人家能来赴刘伟鸿的饭局,已经太给面子了。

“是啊,我现在在乡下,搞个区委书垩记。那个区,实在太穷了,每年都要吃财政补贴。这样下去不行,我琢磨着,该弄点钱,改善一下。先把几个企业搞起来,才能逐渐富裕。”

刘伟鸿吃了一筷子菜,说道。

胡彦博说道:“二哥,夹山区的情况,上回你也在电话里给我聊过了。不知道你现在打算搞什么企业?眼下,全国各地都在搞基本建设,银根抽得很紧啊,想要弄钱不容易,想要外界投资,更不容易。”。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187章 双赢策略

谈到治理地方的施政方略,胡彦博倒是比程山和程辉更加懂行一点。至于萧瑜情,那是半点都不懂的。不过小丫头很有眼色,知道这是谈的正经事,也就乖乖地喝饮料吃菜,并不胡乱插嘴。对于今天这种“待遇”,小丫头其实是很满意的了。尽管刘伟鸿他们的年纪也不是很大,毕竟都是参加工作了的,在萧瑜情看来,那就是成年人了。几个大老爷们能和她一个小丫头片子“平起平坐”,那就是脸面。

而以前与贺为强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压根就没正经话题,除了好玩就是泡妞,没什么劲。

刘伟鸿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点了点头,说道:“是啊,基本建设很好弄嘛,最容易在上面要到钱。各地不顾实际情况,明明没有那么多的自筹资金,拼命地虚报,向上面要钱,先把工程搞起来再说。这样子下去,三角债的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今后一两年之内,这个三角债就将成为经济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把大中型企业都拖死了,我就想要找个去夹山区投资的企业,也很难。”

“那就只有打打外资的主意了?”

程山插了一句。

刘伟鸿摇摇头,说道:“这个难度更大,眼下,西方国家都在对我们进行制裁,外资很难进得来。当然了,凡事没有绝对,这条路肯定也要试试的,只要能找到肯投资的企业,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我一律欢迎。”

胡彦博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二哥,我倒是有个路子,说出来给你参考一下?”

刻伟鸿笑道:“行,你说。”

胡彦博一贯阴沉多智,没有几分把握的话,他不会随便出。的,刻伟鸿对这个知之甚捻,因而都胡彦博的话,通常都很在意。

“我有个表哥,关系比较远的那种,不过走动得还比较勤。以前在媒炭部,现在去了辽东大新煤矿做矿长。大新煤矿的情况,你知道的吧?”

胡彦博不徐不疾地说道。每次只要一谈到正经事,胡彦博都是这个模样,显得很是沉稳,就是说话语气略有点阴沉,让人觉得阳刚之气不足。不过这不妨碍他和刘伟鸿成为铁子。一个人,总是各种各样的朋友都会有的,这讲究个缘分。

刻伟鸿轻轻一摇头,说道:“只是听说过,具体的情况,我不是那么清楚。”

大新煤矿远在辽东省,是全国都著名的大煤矿之一,刻伟鸿听说过它的大名。

“他们大新煤矿,这段时间都在亏损。原因倒不是因为煤炭滞销。国家的经济只要持续发展,能源是永远都不够的,媒炭滞销只是暂时现象。大新煤矿亏损的最大原因,是人口太多。我表哥以前来我家窜门子,谈到过这些事。”

“嗯,你继续说。”

刘伟鸿显然已经对胡彦博的话题来了兴趣,连筷子都停了下来。

“听说,大新煤矿目前有全民所有制工人二十二万,集体所有自工人一十七万多……”

“集体工人这么多?”

刻伟鸿吃了一惊。

胡彦博点点头,说道:“是啊,他们那厂办大集体,只要是职工子弟,就往里面塞。不管怎么样,职工子弟得给个饭碗,煤矿得给他们管饭。这个厂办大集体,工人是越来越多,经营的项目也是越来越杂,全都是靠吃‘全民’这一块生存。再大的家当,也吃空了。”

刘伟鸿皱眉道:“这样子不行啊,会把整个煤矿拖垮的。”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型的重工业基地,各类国营大中型企业众多。改草开放之后,这些国营大企业机构臃肿,体制僵化,运转缓慢,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醒过神来,完全不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了大面积的亏损。其中厂办大集体则成为这些大中型国营企业重新振兴的最大包袱。在刘伟鸿的记忆当中,在九十年代初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将厂办大集体从母体之中录离出去,曾经是整个东北国营企业改革最要紧的一个环节。国务院和东三省的领导们,为之弹精竭虑,辗转难眠,操了不少心。

所以胡彦博一谈到这个事情,刘伟鸿马上就得出了“结论”。

胡彦博不禁伸出了大拇指,佩服地说道:“二哥,你真行,一听就明白事情的关键在何处。这个情况,要是继续下去,确实就会成为国有大型企业最大的包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