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凤凰岭多高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一、说楔子事出黄河岸  述情仇缘起凤凰岭

座落在黄河岸边的金华小县,土地丰饶、桃李成行、花果飘香、民风淳朴,世代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上古传统。闲暇时,也不免观云呕歌、述古唱今。历史走过风风雨雨、刀霜剑林后终归于平静。

到了元朝末年,这里的人们每逢辍耕田埂、茶余饭后闲聊胡侃中渐渐流传开县太爷撵凤凰这样一个完整而又怪异的故事:

说的是在某年月日阳春三月的一天,县太爷处理完衙内之事,一时心情稍感舒畅,走出大堂信步庭院,赏院内百花争艳,桃梨芬芳;观枝头莺歌燕舞,蜂飞蝶舞。但此时的太爷并无心欣赏春天的美色,在经历了诸多官场风云,尔虞我诈的劳心费思之事后,他不由得为自己的前程泛起愁肠。

回首往事如烟,自己十年寒窗,秋来暑往,博得个两榜进士出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落得个满腹经纶无处施展,蜗居这个弹丸之地实在是大材小用,犹如龙困浅滩,虎落平阳,终日叹息自己平生所学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眼见得大元朝国运衰微,朝纲不振的惨状一幕幕呈现在面前。自叱咤风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元朝以来,全国反元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从未停止过。至时,江南的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相继扯起反元大旗,大元朝岌岌可危。再看自已地处一隅身寒职微却也无回天之术,心想非有奇迹出现,不然大元朝必会落得人亡国灭。古书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等着吧。诗云“昊天有成昂”。想到此不由得平添出许多莫名的伤感。

正思想间,突然从空中传来一声鸣叫,县太爷抬头望去,只见一只怪鸟从县衙上空飞过,但见这鸟金羽戴胜,五彩而文,尾曳长翎,鸣声悠扬,悦耳动听。他忽然想起凤鸣歧山之典,不觉脱口而出“这是吉兆”,急忙唤出三班衙役备马,向怪鸟飞去的方向追去。

那怪鸟从县衙向东飞去,当飞过离县衙十里之遥的皇觉寺时,在那寺院上空盘旋一番向寺北飞去,这时县太爷带领三班衙役已赶到皇觉寺,那鸟似有灵性,像是有意等待太爷到来似的,回首向太爷鸣叫一声,落在了黄河南岸茂密的梧桐林中,只见县太爷快马加鞭赶往凤凰飞落之处,当他下马看时已不见了凤凰。县太爷想这只鸟一定是在暗示,此处必定有予示未来的箴言。于是命令三班衙役从附近村庄找来铁铣什物在凤凰飞落处去刨,刨了约有两个时辰,也没有发现什物,只是刨成了一个不方不圆四五尺的深土坑。县太爷见没有兆示未来的吉事,只好败兴而去,衙役们个个气喘嘘嘘跟在县太爷身后回衙。

周围村庄许多看热闹的人也相继离去。凤凰鸣叫的同时也惊动了皇觉寺里的众僧和在那里拜佛朝圣的善男信女们。有的跑出寺门去看究竟,后来也相继回寺。

单说寺内住着一老一少两位乞丐,女的五十开外,已满头白发,走起路来步履蹒跚,手提竹篮向寺院内走来。她走进山门向柴房走去,那里有她不满十岁的儿子。老人将讨来的残羹剩饭喂过儿子,自己却倒在地下。

儿子见母亲倒下。“娘,娘,你怎么了?”母亲少气无力地看了儿子一眼,便双目紧闭停止了呼吸。

儿子见母亲死去,便嚎淘大哭,此时惊动了全寺僧人,纷纷到柴房看,见儿子抱着母亲泣不成声,个个口颂阿弥陀佛为老人悲痛为儿子可怜。

第二天寺院主持,指示部分和尚到周围村庄化缘求了一付棺材成殓老人,部分僧人为老人作法事,诵经超度亡魂,希望她能被菩萨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当把老人成殓之后,众僧把她葬在寺北,原县太爷命令三班衙役所挖的坑内埋了,默祝老人入土为安。

不料当天这一带狂风骤起,黄沙弥漫天空,连续三天三夜将黄河南岸聚成了一道五里长的沙岭,那沙岭高低起伏似一条巨龙,躺卧在河南岸,掩盖了老人的坟墓,同时也覆盖了好多田地。

儿子将母亲埋葬之后就在皇觉寺出家当了小和尚,此人就是后来建立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在皇觉寺住了几年向寺内武僧学了些拳脚,后来到南方投靠郭子兴去了,后来他当了皇帝,人们认为他母亲葬埋的地方是凤凰之地,因得名—凤凰岭。

皇觉寺后的沙岭成了凤凰岭的传说不胫而走,传到三里五乡,同时引起风水先生的注意,这个说凤凰岭大有穿山过峡之势,如果在某处点上一穴,将是乙龙得午水出辛戍,合三珠联璧贵无价,定发富贵,连绵不绝;有的说某处雁腾鹰举两翅展开跃跃欲飞之势,若在此处点穴则是辛龙得子,水出艮方斗年纳丁罡之气合贵人禄马上御街,定发科甲,妇贤子孝;还有的说某处左环右抱、明堂宽广能容纳千军万马,左青龙右*,文笔高耸,龙真沙秀之地,若在此处点穴必合禄存留尽佩金鱼,福寿双金,贵不可言。总之,先生不同说法不一。但这些风水行家的议论却引起周围人们的注意,在凤凰岭有地的人家便请风水仙点上一穴将自己的父母埋下作为立祖墓地。没有土地的大户有的出价购买,有的仗势霸占也请风水仙点上一穴为他们的立祖墓地,还有的请不起先生的随意埋下自己的父母作为墓地,反正人人都说凤凰岭好,想来某处都好,但赖列祖列宗有灵庇佑后代子孙,由穷变富。

人的欲望总是好的,但人们的兴衰决非是墓地所决定的,也不象风水先生予示的那样神奇,准却无误,兴旺了的是他的本领高强,衰落了又有一种解释,不是说犯了龙上八砂,就是说违了救贫黄泉。此一时彼一时哪里说得清。

凤凰岭周围两家象风水仙说的那样,兴旺发达起来。但不是在大元朝,而是大明朝嘉靖年间考中进士,官居至御史的吉澄。后来带兵巡抚辽东,闻名天下。其子也考中进士,兴旺发达连绵数代不断,且家丁众多是当地一旺族。直到大清建国虽不及大明朝那样辉煌,但还有农田可种衣食有余。传至十七世,其中一门男人早逝,夫人寡居,身后留下一个十多岁的小儿名叫小虎,长得聪明伶俐给家带来希望。

另外一家姓张,历代习武,传至大清朝光绪年间已有十五世,也曾有人考中武探花。但传到十七世,已是祖业荒疏日见萧条。其中一家有一个名叫张玉良的参加了捻军,在张乐行首领帐下作了将军。后因张乐行在江苏受困,命张玉良和张继良往山东搬兵,途中被洋鬼子杀害。张继良身带重伤将张玉良尸体运回开州老家,妻子焦桂英见丈夫尸体悲伤欲绝,这时桂英身边只有一个十余岁的儿童,今后生存更加困难。张玉良的同伴张继良,深知桂英今后日子的艰辛,决心就近皇觉寺出家,好暗中保护他们母子。

凤凰岭随着历史的变迁,也不断改变着她的容颜。早期的古墓被沙土吞食,墓碑也伴随着主人躺卧在地下,只有那些晚期的墓碑还矗立在岭旁,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这条神秘的巨龙。

数百年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为地修饰打扮,凤凰岭已不是原来的荒冢,她不断地焕发容妆,漫漫沙岭逐渐成为杏林、桃园、梨行、柿圃的领地,当春暖花开的季节,杏花含媚迎春,桃梨先后争芳斗艳、莺唱枝头,蜂蝶飞舞于花丛,儿童游戏于林间。沙岭反到成了游园圣地。柳下屯附近的才子也曾留下诗篇曰:

凤凰岭上杏花红,岁岁春晴艳暖风,

万树芳菲开似锦,一林雨烟画难工。

树连佛刹天花乱,地近荷塘晓露浓,

绿水白沙相映处,依稀人到洛城东。

金秋季节,若赶到丰收年景,果实挂满技头,果树的主人摘上几筐几担或设滩于集市,或叫卖于街头,赚些银两买些米粮油盐度日,这沙岭为人们的生存作着微簿贡献。

一场春雨洗绿了凤凰岭,打湿了通往凤凰岭的各条道路,他给清明节到凤凰岭墓地祭奠的人们了路上的黄沙。

微风吹散了清晨的簿雾,太阳把金色的光茫撒向大地,焦桂英和儿子张三甲走出家门。她年纪不过四十岁,但看上去有些苍老,她妆梳和神采早已失去少妇的光泽。也许是她有意识地打扮得超出自己的年龄,孤儿寡母在社会上少惹些事非。但她内心却充满着刚强。五年来,一股为夫报仇的怒火不时在心中燃烧,那熊熊怒火烧着她痛伤的心,也锤炼着她内心的刚强。她和儿子走出村庄向凤凰岭墓地走去。三甲拎着竹篮跟随着母亲。母亲在行走中不时看看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希望。他已经十五岁了,他体格健壮,已长成大人了,是全家的顶梁柱,是她复仇的无敌刀剑。儿子不爱说话,但他知道自己肩担的重任,那紫红色的脸上镶嵌着的两颗大眼总是象雄鹰一样警觉地注视着四周,大有“射隼于高墉之上”之势。平时两只拳头总是攥得紧紧的,仿佛时刻准备着和仇人博斗似的。父亲的死因他铭刻在心上。母亲希望他知道他的敌人是侵犯中国的洋鬼子,在私塾馆里夫子常说,因朝廷的*引起外寇的入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不仅立志要报杀父之仇,还要成为兴国安邦的栋梁。

母子来到墓地,母亲边烧金银边向墓中人叙说:“孩子他爹,我将儿子给你带来了,他长大成人了,我决定让他弃文习武,为你报国仇家恨,把洋人赶出去。”她没有哭,五年来她把所有泪水哭干了,含辛茹苦教儿子日习文、夜习武,已有一定成就,她决心让儿子弃文习武去投名师。他一边用树枝播散着冥纸,一边向丈夫叙说着自已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