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叶公好龙好龙什么意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老三国话说当年2(第1页)

老三国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听他讲上三天三夜。来人听了又听,还是不过瘾,还是感觉意犹未尽,反复询问:后来呢?后来呢……老三国是沈湾村的名人,是沈湾村的宝贝,是沈湾村的骄傲。或者说,老三国就是沈湾村的名片。来人听了叶公的故事,不仅知道了叶公,还知道了沈湾村有一个奇人,一个肚子里装满了故事的民间奇人——老三国。

我不是叶姓人,可是我自小生活在澧河之畔,是喝着澧河水长大的。叶公的故事,我听的也不少。叶公是在澧河之畔的叶邑做官的。叶公每天上班,都要走过这条河。叶公办完公事,下班回家,还要经过这条河。叶公每天都是涉水而来,涉水而去。如此,我和叶公也就有了联系。为什么?我自小在澧河边长大,自打记事起,就没有离开过澧河。夏天在澧河里洗澡,摸鱼。平时在河滩上放羊,割草。记得多少次夏天涨水的时候,我和伙伴在河里洗澡,喝过多少澧河水,真是算也算不过来。我与澧河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缘。或者说,澧河就是我的母亲河。听说了这样的故事,我自然也要前去一探究竟。

看那石碑,确实壮观。虽历经岁月沧桑,深藏地下多年,但石碑整体完好。有棱有角,高大庄严。由于来者甚众,碑面已经被人洗刷干净。碑的正面有六个大字,古体字,我不认得,这应该就是老三国所说的“沈子高诸梁碑”几个字了。碑的另一面,却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因年代久远,根本无法辨认。我将上面的文字,仔细拍照留存。

我到处寻找专家,请求辨认,最终找到一位专门研究书法的人物。此人一看,即道:“此即当时的文字,篆书是也。此种文字,早已弃之不用,只在书法上还有此一体。但是,要想全文翻译出来,还需要一番功夫。”我一听有戏,当然不肯放弃,于是再三请他,无论如何也要翻译出来。在我的纠缠之下,这位书法家,开始研究碑文。一星期之后,我去找他,他高兴地对我道:“已经弄明白了,这是记载叶公沈诸梁的英雄事迹的。”他把翻译出来的原文拿给我看。我大喜不已。果然如他所说,此碑文记述的乃是叶公波澜壮阔的一生!

有了这样的证据,我还是感觉有些单薄。另外,我也产生了进一步研究叶公的兴趣。我开始翻遍史书,查找叶公的事迹。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叶公的事迹可真是不少呀。《史记》《战国策》《左传》《国语》《礼记》《汉书》《论语》《庄子》《荀子》《韩非子》《新序》《风俗通义》《水经注》等诸多古代书籍中皆有记载。其中,《史记·楚世家》中,有这么一段: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於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胜。白公胜好兵而下士,欲报仇。六年,白公胜请兵令尹子西伐郑。初,白公胜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胜亡走吴,子西复召之,故以此怨郑,欲伐之。子西许而未为发兵。八年,晋伐郑,郑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郑,受赂而去。白公胜怒,乃遂与勇力死士石乞等袭杀令尹子西、子期於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弑之。惠王从者屈固负王亡走昭王夫人宫。白公胜自立为王。月馀,会叶公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胜,杀之。惠王乃复位。是岁也,灭陈而县之。

《韩非子》中也有记载: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风俗通义?正失?叶令祠》中记载:

叶公子高,姓沈名诸梁。古者令曰公。忠于社稷,惠恤万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白公胜作乱,杀子西、子期,劫惠王以兵。叶公自叶而入,至于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何为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人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击进之,与国人攻白公,奔山而逝。生烹石乞,迎反惠王,整肃官司,退而老于叶。及其终也,叶人追思而立祠。功施于民,以劳定国,兼兹二事,因祠典之所先也。

《水经注?汝水》中记载:

澧水又东与叶西陂水会。县南有方城山,山有涌泉北流,蓄之以为陂。故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东经叶城南,而东北注澧水。澧水又东注叶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之所土曷也。

其它资料记载颇多,不再一一列举。叶公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呢?为什么叶公的后代,对叶公念念不忘,敬仰不已呢?通过查找众多资料,对于叶公我终于有所了解。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期,被楚平王封到叶邑。按照当时的习惯,叶邑的长官,尊称叶公,沈诸梁就被称为叶公。叶公到叶地做官以后,兴修水利,种植桑麻,发展军队,使得叶地强盛起来。此时,白公胜发动叛乱,杀死朝中大臣,囚禁楚惠王,然后自立为王。叶公听说以后,立即起兵奔赴都城,平定叛乱,并迎回惠王,辅佐惠王重新登上了王位。叶公功劳之大,一时无人能及也。

自周朝开始,就有以封地为姓氏的制度。平王把沈诸梁封到叶地,沈诸梁之后,就以叶为姓,叶公是世界叶氏的祖先。而沈姓和叶姓,其祖先乃是一家也。

一通古老的石碑,记载着一位被人忽视的英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村子,竟然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叶公这样一个大英雄,竟然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我把有关叶公的记载,一段段地认认真真摘抄下来。历时两年,竟然摘抄了好几个本子。我把他的事迹,一点点连缀起来,终于成文。此功达成,我心顿觉明亮起来。我要把叶公的事迹昭告于天下,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在春秋诸侯纷争时期,有这样一位被埋没的大英雄!

叶公的故事,应该从楚国一代名君楚庄王说起。

老三国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听他讲上三天三夜。来人听了又听,还是不过瘾,还是感觉意犹未尽,反复询问:后来呢?后来呢……老三国是沈湾村的名人,是沈湾村的宝贝,是沈湾村的骄傲。或者说,老三国就是沈湾村的名片。来人听了叶公的故事,不仅知道了叶公,还知道了沈湾村有一个奇人,一个肚子里装满了故事的民间奇人——老三国。

我不是叶姓人,可是我自小生活在澧河之畔,是喝着澧河水长大的。叶公的故事,我听的也不少。叶公是在澧河之畔的叶邑做官的。叶公每天上班,都要走过这条河。叶公办完公事,下班回家,还要经过这条河。叶公每天都是涉水而来,涉水而去。如此,我和叶公也就有了联系。为什么?我自小在澧河边长大,自打记事起,就没有离开过澧河。夏天在澧河里洗澡,摸鱼。平时在河滩上放羊,割草。记得多少次夏天涨水的时候,我和伙伴在河里洗澡,喝过多少澧河水,真是算也算不过来。我与澧河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缘。或者说,澧河就是我的母亲河。听说了这样的故事,我自然也要前去一探究竟。

看那石碑,确实壮观。虽历经岁月沧桑,深藏地下多年,但石碑整体完好。有棱有角,高大庄严。由于来者甚众,碑面已经被人洗刷干净。碑的正面有六个大字,古体字,我不认得,这应该就是老三国所说的“沈子高诸梁碑”几个字了。碑的另一面,却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因年代久远,根本无法辨认。我将上面的文字,仔细拍照留存。

我到处寻找专家,请求辨认,最终找到一位专门研究书法的人物。此人一看,即道:“此即当时的文字,篆书是也。此种文字,早已弃之不用,只在书法上还有此一体。但是,要想全文翻译出来,还需要一番功夫。”我一听有戏,当然不肯放弃,于是再三请他,无论如何也要翻译出来。在我的纠缠之下,这位书法家,开始研究碑文。一星期之后,我去找他,他高兴地对我道:“已经弄明白了,这是记载叶公沈诸梁的英雄事迹的。”他把翻译出来的原文拿给我看。我大喜不已。果然如他所说,此碑文记述的乃是叶公波澜壮阔的一生!

有了这样的证据,我还是感觉有些单薄。另外,我也产生了进一步研究叶公的兴趣。我开始翻遍史书,查找叶公的事迹。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叶公的事迹可真是不少呀。《史记》《战国策》《左传》《国语》《礼记》《汉书》《论语》《庄子》《荀子》《韩非子》《新序》《风俗通义》《水经注》等诸多古代书籍中皆有记载。其中,《史记·楚世家》中,有这么一段: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於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胜。白公胜好兵而下士,欲报仇。六年,白公胜请兵令尹子西伐郑。初,白公胜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胜亡走吴,子西复召之,故以此怨郑,欲伐之。子西许而未为发兵。八年,晋伐郑,郑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郑,受赂而去。白公胜怒,乃遂与勇力死士石乞等袭杀令尹子西、子期於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弑之。惠王从者屈固负王亡走昭王夫人宫。白公胜自立为王。月馀,会叶公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胜,杀之。惠王乃复位。是岁也,灭陈而县之。

《韩非子》中也有记载: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风俗通义?正失?叶令祠》中记载:

叶公子高,姓沈名诸梁。古者令曰公。忠于社稷,惠恤万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白公胜作乱,杀子西、子期,劫惠王以兵。叶公自叶而入,至于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何为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人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击进之,与国人攻白公,奔山而逝。生烹石乞,迎反惠王,整肃官司,退而老于叶。及其终也,叶人追思而立祠。功施于民,以劳定国,兼兹二事,因祠典之所先也。

《水经注?汝水》中记载:

澧水又东与叶西陂水会。县南有方城山,山有涌泉北流,蓄之以为陂。故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东经叶城南,而东北注澧水。澧水又东注叶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之所土曷也。

其它资料记载颇多,不再一一列举。叶公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呢?为什么叶公的后代,对叶公念念不忘,敬仰不已呢?通过查找众多资料,对于叶公我终于有所了解。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期,被楚平王封到叶邑。按照当时的习惯,叶邑的长官,尊称叶公,沈诸梁就被称为叶公。叶公到叶地做官以后,兴修水利,种植桑麻,发展军队,使得叶地强盛起来。此时,白公胜发动叛乱,杀死朝中大臣,囚禁楚惠王,然后自立为王。叶公听说以后,立即起兵奔赴都城,平定叛乱,并迎回惠王,辅佐惠王重新登上了王位。叶公功劳之大,一时无人能及也。

自周朝开始,就有以封地为姓氏的制度。平王把沈诸梁封到叶地,沈诸梁之后,就以叶为姓,叶公是世界叶氏的祖先。而沈姓和叶姓,其祖先乃是一家也。

一通古老的石碑,记载着一位被人忽视的英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村子,竟然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叶公这样一个大英雄,竟然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我把有关叶公的记载,一段段地认认真真摘抄下来。历时两年,竟然摘抄了好几个本子。我把他的事迹,一点点连缀起来,终于成文。此功达成,我心顿觉明亮起来。我要把叶公的事迹昭告于天下,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在春秋诸侯纷争时期,有这样一位被埋没的大英雄!

叶公的故事,应该从楚国一代名君楚庄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