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霸道皇上的囚妃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9章 良妃寿辰这天(第1页)

良妃生日这天,各宫妃子穿得得体、华贵,个个像朵花。

“瞅瞅人家这气派,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别人打扮起来照照镜子,她得照南天门,骆驼嘛!也坚哈,哪瘦腰不瘦,南天门要是小了都过不去!”宜妃见了惠妃说。宜妃有一种骄傲的气质,就算京城里的花朵都开了,也要矮她三分。如果只开一半,那都得被她踩死,春天也只能等另一半花朵开了再面对她了。

“唉,马上也四十岁的人了,说话那么不成熟!”惠妃说。

“哪像某个人,说话声音那么大,也不怕吓坏了她的白头发!还有她脸上的褶子,和成馅,够吃三天三夜。”宜妃说。

惠妃想打破一下气氛,也为自己找个台阶:“荣妃妹妹,三阿哥近来可好?那孩子聪明能干,看着真叫人喜欢。还在修书吧吗?也经常到朝堂里走动走动啊。”

荣妃道:“他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我就很欣慰了,可不指望别的。”

德妃这时走过来:“都在谈什么?”

宜妃说:“在谈蝴蝶呗,在谈是蝴蝶认的字多,还是你认的字多。”说完就笑。

德妃也在笑。

是互相揶揄,还是在开玩笑,每个人心中都

有数。

八阿哥走向太子的储秀宫,太子这天病好了一点,跟太子妃去参加良妃的寿辰了。八阿哥支开了太子的储秀宫的侍女,把纸条放在香炉下面,还添加了咒诅的符号。他刚要走,这时太子妃回来了,八阿哥躲在屏风后面。计划得好好的,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太子妃为什么又回来了?什么时候才会出去?

“我的耳环掉到哪里了?记得我明明戴上了的,怎么不见了?是掉在家储秀宫,还是良妃那里?还是路上?”太子妃自言自语。

她越找越急,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体面的打扮,也是必不可少的呀!那对华美的耳环,可是太后赏赐的,怎么能弄丢呢?她越找越急,一不小心就刮倒了香炉。

“咦,怎么有一张纸!”太子妃低身去捡。

这时一个叫美雯的宫女跑了进来,一把抓起那张纸,递给了太子妃。

“你在干什么?”太子妃大怒。

“回禀太子妃,奴婢刚来的,怕忘了太子的药,把药方和服药时辰都记在上面,时时提醒,不敢有忘。”

太子妃拿起纸看了一眼,还真是,记得详细,还真是个尽心尽责的宫女。

“有没有看到我的耳环?”太子妃可没时间拉家常。

“没

有。不过我给太子妃找找别的耳环。这幅耳环是太子大婚时您戴过的,不失体面,又容易让圣上一下子想起太子的成长历程,想起难产逝去的皇后,您看合适吗?”

太子微笑着点头,顾不得别的,戴上耳环出门了。

“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帮我?”八阿哥走出屏风,一边跟着美雯往外走,一边问。

“我叫美雯。”

满族人进关后,一切都效法汉人,在立太子上也效仿了三代帝王,直到允礽的出现。他不但在清史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两立两废,害得活了那么多年的康熙都有些烦躁不安了,但这位明君却不死,还活着。而他在活着的同时还“培养”了无数个儿子来充当无耻的小人,允礽无法抵挡,也无处躲藏,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失败,然后回光返照似的崛起,最后又失败。

事实上,鉴于清朝前几代帝王的“文成武德”,我们无法猜测允礽执政后的功绩是否会超过雍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光明磊落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雍正绝不如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允礽被立为太子,其时才两岁。这是清以来诸帝中第一次打破旧制,明立太子。但

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位被明立太子的皇子。

康熙对这个小太子的教育可谓煞费苦心,在他略懂事时,就亲自为他讲书。允礽也是聪慧异常,四岁时便能熟读四书。两年后,康熙又请当时的大学士张英和李光地任皇太子师傅。并建“无逸斋”当其书房,还规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一有时间,康熙就会去“无逸斋”,用各种问题考查太子。太子的回答常能让康熙满意,在允礽十岁左右,康熙便决定培养他的从政能力,常常带着他四处出巡,熟悉各地风俗习惯与当时的百姓疾苦,为的是让太子知道江山稳固之不易。

康熙的宠爱和大力培养,太子的聪慧好学,使得其少年早成。文武兼备,更为难得的是,太子体格健硕,相貌堂堂。在康熙身边,每当遇到康熙所不能解决或是左右为难的问题时,太子会突然蹦出一个想法来,总让康熙心花怒放。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太子十七岁那年,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途中忽然病倒。人一遇到病自然就会想到自己最亲的人,他派人去招太子和皇三子来塞北行宫请安。而两个儿子见到父亲的时候,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神情来。太子见到康熙的清瘦模样,却毫无悲戚之情,仿佛是

看着别人的老父亲生病一样。皇三子却是泪痕满面,恨不得替父亲生病。

康熙当时就想,我带兵在外打仗,胜了还可以,若是不胜,这份忧愁谁来替我分担。我叫你们来不过是想分担一下我的忧愁,而这个允礽却没拿自己的这份意思放在心上。我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心血,我现在得了重病,你居然没把我当回事!这个儿子是不是木头?!

这种想法是康熙从父亲的角度来考虑的,但他充当父亲角色的同时还充当着皇帝的角色,这个角色如果对允礽的态度进行评价,事情就大了。康熙后来以皇帝的身份评价太子,愤懑道:“此人绝无忠爱君父之心。(历史上的今天lssdjt)”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件小事。我们知道得病的人神经脆弱,敏感,别人平时的一举一动可能根本引不起自己的注意,但自己生病时,这种举动就被他完全地吸收在眼里和心里了。当时的允礽不过十七岁,对于生老病死或许懂得一点,但绝对不是很深。况且,在他印象中,父皇永远都是那么健康,精神矍铄,老而不死的。康熙将这件事记在心里甚至达二十多年,可见其小题大做之能事。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康熙是很看重孝道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