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80后电视剧回忆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7章 教室里的记忆(第1页)

上篇回忆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考试,又想到了考试的试卷和教室,这次回忆教室里的故事。米云兄弟两人都是一个生于80年代的人,而且都是出生在学校的宿舍,米云亲眼目睹弟弟出生,米云在学校出生生活了五年,说的是持续生活五年,吃住都在学校,在教室里做饭,真正的住校生活超过十年以上,记得小时候上学,记得我们课堂正中央都会挂一幅伟人的画像。不光是学校,其实大部分人家里也是一样,客厅堂屋正中也会有伟人画像和十大元帅的彩色画像。米云第一个居住了十年多的村子就有,搬到第二个村子里的十多年中应该也有挂彩色画像。

记得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教室里正前方的黑板上悬挂着伟大领袖像,主席像的两边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黑板的对面墙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教室门口的墙上写着伟人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术和劳动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室墙上挂的名人画像,其实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教育理念。根据网上的资料,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教室墙上挂的名人画像的变化历程:

1978年以后,教室墙上挂的名人画像,开始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启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复兴。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教室墙上挂的名人画像,开始出现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华罗庚等,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2000年以后,教室墙上挂的名人画像,开始出现乔布斯、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创新创业的热潮。

从这个变化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室墙上挂的名人画像,其实是一种社会的缩影,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和教育目标。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和榜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教室墙上挂的名人画像,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

教室墙上挂的名人画像,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色和精髓。

在我们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校园墙上和走廊上挂着很多英雄和伟人的照片,有的都是革命英雄,有的是名人学者,有的还是牺牲自己的英雄,不过渐渐的,有人就发现,救火小英雄赖宁的照片没有了,为什么赖宁的照片从校园墙上摘下来呢?这当中还有不为人知的原因,算悲剧故事,历史中有很多典故上教科书,也只是记录主人公的美好一面,包括司马光砸缸救人,长大后非常死板,孔融让梨,各种传统文化故事,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的美好品德和聪明才智,人都有美丑善恶的一面,不能十全十美。

真实的赖宁年纪不大,但是他充满了责任感,同时他的成绩优异,也非常乐于助人。

赖宁是四川人,四川是一个地形较为复杂的地方,这里经常发生火灾等。赖宁曾经参与过三次救火行动,但是他从来没有宣扬自己的事情,他担心老师和家里人担心,后来林业相关部门给学校寄了赖宁的表扬信,赖宁的英雄行为才被大家知道。

在一个平常的下午,赖宁在完成作业以后,就决定要去外面散散步,赖宁和妈妈说:“我要出去走走,妈妈。”妈妈没有阻拦他,只是说:“外面风大,别走远了,早点回来。”赖宁回了一句知道了,于是就出门了。两个人没想到,这居然是最后的一次对话。

当赖宁出门以后,没走多久就发现了山上火光冲天,这一次的火势非常凶猛。甚至会威胁到周围的人身安全。当时赖宁看到以后,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

上山以后,赖宁拿起松枝开始扑灭大火,但是因为火势太大,松枝并没有什么作用,远远不如灭火石有用,后来赖宁约好的几个小伙伴到了,几个人一起把火给灭了。

没多久,消防车就来了,消防人员首先让赖宁等人上车离开火灾现场,于是赖宁和几个小伙伴就上了车。

车辆行驶了没多久,大火又开始蔓延了,毕竟风大加上赖宁他们并没有完全把火扑灭,赖宁在车上又看到了大火。于是赖宁和小伙伴又跳下车回到了火灾现场。没想到这一次,却是有去无回了。

赖宁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他也是大家公认的救火英雄,赖宁的事迹传遍了报纸和书籍上,当时很多学校也挂上了赖宁的照片,希望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不过后来,赖宁的照片被学校都撤下了,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出台,赖宁的事迹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规定。未成年人就是应该要保护好自己的,遇到事情要去报警,不然如果自己以身犯险,也是给家庭带来悲伤的。时代不同,时代在进步,历史有历史的局限性,不好说对错,公理自在人心。

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爱国教育方式已经只是剩下参观博物馆之类的了,小时候可是有很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其实赖宁也是爱家爱国的表现,虽然他的确是以身犯险了,但是他也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是人民的榜样。唱国歌和升国旗,看爱国电影都能加强爱国教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方式,不好评论对错,人们心中自然会有一杆秤。

分享一下小时候的课堂上留下深刻印象的几篇语文文章,小时候米云都是要背诵的课文内容,米云觉得90年代之前的教科书全国应该都是这样统一的:

《蜜蜂引路》当时知道列宁是谁吗?当时老师介绍过但我一脸懵逼,不懂,毕竟二年级。

《曹冲秤象》从小数学就不太好的良田,当时还很崇拜曹冲的,毕竟人家数学好。

《我的父亲李大钊》当时好羡慕姓李的同学,因为很喜欢这位李大钊。

《飞夺泸定桥》只记得当时老师描述得很形象,有点怕怕,却觉得军人们很勇敢。

《珍贵的教科书》学完这课之后我就给每一本书包上了报纸书皮。

《一夜的工作敬爱周总理》他是我最喜欢的伟人,多年后,读到《十里送长街》,才知道,爱他崇敬他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让我们荡起双桨》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前一句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友谊小船说翻就翻~~哈哈哈哈

《她是我的朋友》这个故事我听过好多次,然而第一次是在语文书里看到的,当时是哭了。

《吃墨水》当时就觉得主人公肯定是傻逼,“食多d墨水好好读书”,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墨水什么味。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我觉得课本里都是骗人的,可是初中地理书说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