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潮汕本土真实故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0章 时过境迁(第1页)

“少凯,回家吃饭去。”伍少凯的妈妈站在巷口,看到了阿香姐院子里正热烈讨论着十粒与王小清的三个人。

“光婶,儿子回来了,做什么好吃的?”李静看到来找伍少凯回家吃饭的少凯妈,开了起玩笑。

“没啥好吃的,今天早上他爸去桃花镇买菜,正好碰到桃山芥蓝,就买了一把回来炒。”光婶略带羞涩地说。

省吃俭用了一辈子,虽然儿子五年没回家,回来还是那些家常菜,一点也没变。

听到桃山芥蓝,阿香姐两眼放光。

“桃山芥蓝可难买了,要买都得靠运气。”阿香姐羡慕地说。

“是啊,难得啊,阿光刚进市场,卖的人就挑来了,一担芥蓝,五分钟抢光。阿光挤在人群里,好不容易抢了两把,一把我们自己吃,一把给了我大伯,”少凯妈感叹着丈夫好不容易抢才抢回了两把芥蓝。

桃山芥蓝,宋苏轼有诗《雨后行菜》曰:“芥蓝如菌簟,脆美牙颊响。”

潮汕流传着一句俗语:“好鱼马胶枪,好菜桃山芥蓝漾”也就是说,鱼中要数马胶枪鱼最好,菜要数桃山出的芥蓝芯,才是最美味的。

并不是所有桃山产的芥蓝都好吃,真正配得上好菜的,只有红门楼前那不够一亩的菜地。

这不到一亩的菜地,有个传说:相传古代时,红门楼是谢员外家的,家里有位貌美如花的女儿。

古时的女孩未出嫁时,天天在闺房绣花。

她每天早上的洗脸水,都从闺房的窗口倒进窗外的那不足一亩的芥蓝地里。

久而久之,农户发现靠小姐闺房窗边的芥蓝吃起来粉嫩多汁,有股浓浓的胭脂香味。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农户的这不足一亩的芥蓝便被一抢而空。

后来,每次这亩地割下来的芥蓝,是比别的地方割下来的芥蓝香很多,因此便流传到了现在。

只有不到一亩地,所以每次能买到那块地割下来的芥蓝,全靠运气。

“一年就卖两季,每天一担估计最多卖十天也就全买完了,今天的芥蓝,我可是用了猪油加初汤(注:鱼露。一种潮汕特有的调味品)炒出来的,远远都能闻到香味。”少凯妈看着羡慕不已的李静和阿香姐说。

听到有桃山芥蓝,伍少凯赶紧起身,跟在妈妈后面回家吃饭。

在深圳这五年,家乡味对他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你说小清还会回来吗?”看到伍少凯跟少凯妈消失在巷子里,李静问阿香姐。

“应该不会再回来凤凰乡住了,后包的这间屋子,估计也不会再住了。”阿香姐看着王小清的屋子,眼里满是不舍。

曾经跟王小清三个人在院子里绣花,缝蚊帐,挽面,看电视,打闹。

一幕幕呈现在眼前,想着想着,阿香姐红了眼眶。

“唉,也不知道要多少年后,才能再见王小清。”王小清不在,李静竟然觉得有点想她。

“你说以后我们是不是也会分开?是不是不会一起缝蚊帐到老?”李静怕阿香姐也像王小清一样,离开凤凰乡,在外定居不回来。

“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阿香姐也惆怅了起来,自己估计不久,也要离开后包,跟李静分道扬镳了。

伍松坤的摸具厂,这些年生意也是风生水起,如日中天。

伍绍富也是个聪明人,跟着伍松坤在厂里工作,兢兢业业,鞍前马后。

已经混到了一个小主管的位置,工资也是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