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山上的尼姑庵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章 丑皇后*趁她病要她命(第1页)

皇太后对皇上是寄予厚望的,此时此地,如今她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只有皇上。

其实皇太后的年龄也不算太老,与皇上相差也只有十来岁,只是自从进宫,她侍奉先皇身侧,这么多年也不曾有过孩子,因此对于当时的太子,皇太后还是视如己出,包容了伟大的母爱。

她认为,皇上总会顾全这份情义。

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来到朝堂之上见到了皇上,皇上望着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呵呵笑着,人畜无害,说:“太后啊太后,你太让朕为难了!”

皇太后一愣,还没明白是什么意思。满朝文武也都没有明白,平日里看起来憨憨哈哈的皇上,此刻居然说出这样一句感情如此丰富的话来。

今日是除去华太傅一党之后的第三天,如今华党尽歼,剩下的除了论功行赏外,就是对作为华家之女的皇太后该如何处置。

本来以皇太后的尊贵身份,就是华家有罪,也罪不及她,可关键是有积弩校尉董光和殿中郎将秉坤等人举报皇太后勾结华太傅企图谋反,这就不得不被重视了。

董光和秉坤二人无疑是得了狄荣华的私下里指使,这才愤而举报皇太后谋反。

秉坤前天也参与了捕杀华党,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此人必然是狄荣华一方的人,但董光却并未参与,原本一个默默无闻的禁军校尉,突然跳出来指正,也是耐人寻味。

所以,这样的堂会,皇上不得不出席,而他这愁眉苦脸的一句话,也使得堂会暗潮汹涌。

那一刻,丑皇后的心忽然间变得冰冷,沉到了谷底。墙倒众人推,病死如怨偶,这世上没有同情心,只有看你还有没有用处?

而对于狄荣华却是满心的一圈波澜,她扭头望了一眼皇上,眼神中难掩一丝诧愕而惊讶。

不过她还是不会错过眼前这个难得的机会,这是她自华太傅掌权之后第一次端正地坐在朝堂之上。

帝国自太祖建国,便有规制,后宫不得干政,这也就是华太傅当初敢在朝堂上当众辱骂狄荣华的原因。

华太傅的专权,为自己埋了一条死路,而狄荣华从来不是个心胸开阔的女人,自然更不会善甘罢休。

她发誓,她一定会坐在朝堂之上,俯瞰众生,做史上第二个擎天皇后。她要让所有轻视和嘲笑他的人,坐在下面仰望着她,就像她是他们的星空一样。

狄荣华想着身心激昂,望着皇太后,黑着一张丑脸,对皇太后充满了怨怼:太后,你说你好好的不在后宫享清福,何必要与华太傅勾结谋反呢?

这话说的与皇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摇头叹息,一副惋惜之色。

我没有与华太傅勾结,华太傅……皇太后本来想说华太傅也不会谋反,但忽然想着,如果父亲华太傅真的出事了,那就是百口莫辩。

她可怜的望着皇上,身子不停的发抖,到现在她还不知道,她父亲,她娘家满门都已经死了。

有的大臣都微微摇头,黯然叹息。朝堂的斗争,永远充满了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可最终又有几个人能爬上岸?

狄荣华一声冷笑,反问她:“如果你没有勾结,那这又如何回事?”

一支铁箭掷了下来,砸在地上发出一声大响。

这正是皇太后那天晚上派人射出皇宫的铁箭,上面还绑缚着她亲笔写的求救布帛。

这……这是什么?第一个发问的是大司马王越,其他大臣也面面相觑,只有少数大臣偶尔拾到铁箭,已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他们已预感到宫中即将发生一场大变动,自然斟酌了再斟酌,而不会轻易涉及其中,唯有两面观望,已免站错队伍误了身家性命。

此时狄荣华迫不及待的丢出铁箭,早有吏部侍郎周任安抢步出来拾起铁箭,并拆开布帛,立时装得大吃一惊。

事实上周任安那天晚上也见到过铁箭,那还是他的府中下人外出皇城回来时在路上拾到,便带回交给了他。

周任安当时何尝不想去给正权柄滔天的太傅送信,可他素来谨慎,在宫中也意识到哪怕太傅权势再大,起码还有个皇上在。

而他早已看出苗头,知道皇后与皇太后一党势如水火,如今看到铁箭上皇太后的求救信,就意识到这是狄荣华要对皇太后一党动手了。

周任安不是傻子,自然从中不难看出丑皇后已稳占上风,若非皇太后处于劣势,否则何必出此下策。

他思虑再三,便灭了去太傅府报信的念头,同时命下人密切关注朝中态势。

果然第二日四公主大婚之日,这边因为刺客闹得满城皆惊,那边丑皇后狄荣华趁喜宴之后无人无备,伙同安庆王李重州,以歧王之力血洗了太傅府,并将华太傅的余党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