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国粮仓观后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父亲心愿(第1页)

沈扬的父亲沈长江,一直是四道泉农场人人敬佩的党委书记,和主任。

直到现在,提起老主任,不管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还是满街跑的娃娃,全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在外人眼里,沈长江正直、踏实、睿智而又和蔼,工作尽职尽责。

在家里,沈长江是一个温和而又慈祥的老父亲。对待老婆和孩子们,他总是笑呵呵的,少有发脾气的时候。

多数人家都是严父慈母,但沈家却正好相反。母亲严玉华像东北地区的大多数女人一样,勤劳能干,性格刚强。

她既能下田种地,也能巧手烹饪,沈长江很以自己的老婆为荣,经常对外人夸奖严玉华遇大事不慌,做小事心细。农场的女人们有什么事,也都乐意向严玉华讨主意。

父亲沈长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农场的建设与管理上,家里的事情,和照顾孩子们的重担,就全落在了母亲的身上。

严玉华要强,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在女子的教育上,也十分严格。

母亲虽然文化不高,但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哥哥和姐姐继承了母亲的性格特质,成绩优异。

而跟哥哥和姐姐相比,沈扬从小就十分顽皮,于是,四道泉农场的田间街头,经常会看到严玉华挥着扫帚追赶沈扬回家写作业的身影。

在沈扬的记忆里,小时候他闯了祸,挨了训,通常都是父亲笑呵呵地在母亲面前帮他说话,甚至在母亲罚他不许吃晚饭的时候,悄悄塞鸡蛋给他。

沈长江的形象,在沈扬的心里,一直是温暖而又伟岸的。

他经常会跟在父亲的屁股后面,看父亲后倒着双手,走在田间,看今年的麦田长势。也特别喜欢往粮仓跑,看父亲查检粮食质量。

沈长江夜里在昏黄的灯下,戴着老花镜写文件的身影,也深深地印在了沈扬的心里。

沈扬聪明,但却没有哥哥和姐姐身上那种拼命三郎的劲儿,拼命不是他做事的风格,所以,他也只是考上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二本大学。

母亲严玉华责怪他但凡上点心,也不至于只考个二本。

沈长江却只是笑呵呵地拿着录取通知书,点头说“挺好,挺好”。

对于小儿子沈扬,沈长江总是有更多的耐心和欣赏。

而且,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在当地,已经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足够让严玉华面上有光了。

就这样,沈扬踏上了前往大学的列车,临行前,父亲沈长江抓了一把没有褪皮的麦粒放在了沈扬的手里。

沈扬就这样紧紧地抓着那把麦粒,从窗户里看着父亲和母亲远去的身影。

或许,正是父亲的这个动作,让他的心,永远地和这片土地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严玉华看着心不在焉的儿子,扬手,给了他一巴掌。

“吃饭就好好吃饭,胡思乱想,糟蹋了好粮食。”

沈扬赶紧收回神,向母亲嘿嘿一笑。

母亲是从最艰难的时代走过来的,也最珍惜粮食,从小就告诉他们每一粒米一片菜叶都应该好好珍惜。

她一向严厉,即使是如今上了年纪,头发也如年轻时候一般,梳得利利索索,衣服干干净净。

丈夫的离开,和岁月的洗礼,让她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般要强,但多年的磨砺,也仍让她无法完全将内心的温柔绽放出来。

像是猜到了沈扬的心思,严玉华给沈扬夹了一块红烧肉,淡淡地说道:“你爸书房的柜子落灰了,你一会去擦擦。”

沈扬端着碗的手顿了顿,快速地解决了晚饭,就钻进了沈长江的书房。

严玉华看着小儿子的背影,笑着骂了一声“臭小子”。

沈长江的这间书房,并不大。

因为经常熬夜写文件,怕影响老婆和孩子们睡觉,就把正屋单独隔了一个小屋子,当成书房。

其实,严玉华每天都会把书房打扫一遍,柜子上根本没有灰。

只有父亲的遗像挂在墙上,温和的笑着,目光睿智,凝望着他的小儿子。

“唉,爸,您说我现在可咋办。我也不会写啥改革建议啊。还合理化,咋能合理?”

“没人干的活都让我干,就因为我是您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