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梦落红楼一世春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章 偶遇(第1页)

贾母院内。

凤姐将出行一事安排妥帖,乃寻了个小厮,往前院吃酒玩乐的男主人们那里传信,只说老太太今晚兴致好,带了孙辈孩子们出府看大戏了。

待凤姐回到屋内,贾母早换了一件宽松的小袄套在外面,自有各家丫鬟们将斗篷、大氅叠齐,装进包裹内,由一应使唤婆子们或背或拿着。

片刻,有粗使婆子们抬了五顶轿来,一顶坐贾母,一顶坐李纨和贾兰,一顶坐三春,一顶坐宝玉,一顶凤姐自己坐了。

凤姐传话,自荣府西角门出,转过宁荣街,往西南寻市坊看戏去。

立时人随轿动,浩浩荡荡的一群人出了院子,直往府外走。

李瑜随着行至西院,因想着院里的两个丫头也少出去热闹,于是先回院子里找晴雯和怜月二人。

待问过她们,都高兴吵着要同去,因此各换上厚袄,一个打伞,一个提灯笼,跟着李瑜出去。

李瑜招呼范二备马,也随着去玩,照看晴雯、怜月二人。

方走出西角门,见前面一众人方转过街口。

李瑜悠悠翻身上马,将身上斗篷的兜帽翻起来掩住头顶,轻扯缰绳,三人随在后面,慢慢地跟着去了。

转出宁荣街,只见两旁高门大宅尽是敞门亮灯,一路上炫如白昼,竟不需打灯笼探路。

喧闹之声由街头传至巷尾,待临近闹市,街上人群攒动。叫卖的,游玩的,吃食的,听戏的,饮酒的,杂耍的,更是热闹非凡。烟火漫天,灿如霞布,真好一派年节盛景!

轿内的人都掀了帘子往外瞧,宝玉、三春尽都好奇地张望。尤其是三春,往日极少出府的,今次出来,皆是兴奋不已。迎春、惜春两个平日安静的,此番也都来了兴致。

待行至市坊中心,也不在街边停留,直抬到永业坊一座戏楼边才停。

这戏楼进口乃一座二层高阁,四角飞檐上是珠玉金铃,微风拂过,叮铃作响。

门外两根大立柱,敷以朱漆,黑字描摹了一对门联,书曰“千万场秋风春月,弹指间,蝴蝶梦来,琵琶弦上;三百副金樽檀板,关情处,桃花扇底,燕子灯前”。

抬头望去,阁下门上有一块金字大匾,只书二字,名曰“梨园”。

大门进出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正有守在门外的几个小子,见这边来了一队轿子,忙过来迎客。

凤姐隔着门帘招呼了个婆子来讲了几句,众人也不落轿。

那婆子上前几步,同那领头的门子说了番话,又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给他。

那门子点头哈腰地接过,恭恭敬敬地引着众人至一边的偏门进去,直抬进戏楼里面,寻了个上等的院子方才停轿。

鸳鸯等丫鬟们上去掀帘子请贾母等人出来,拥簇着进了小院。穿过走廊,顺着楼道上至最高层阁楼。

那四角大戏台搭在正中,最下层在檐下列了桌椅,另有环戏台的一条走廊,供人落脚,是寻常人家来消闲的。

四周阁楼,则留待达官显贵,公侯高门,财阀豪商等偏爱清雅幽静之所的富足之人来用。

贾母等上了最高层的一个雅间,正对戏台列了软榻凳椅,皆以毛毯铺就。屋内两边各有火炉,焚了熏香。

一众人挨着坐了,既不觉着拥挤,也不觉得寒冷。恰在高处,楼下戏台一览无余。

不多时,一干丫鬟推门进来奉茶和糕点水果,凤姐又问煮的是什么水,用的是什么茶。

待回说是山泉水、碧螺春,

方才有贾府的丫鬟接过,一一摆在贾母凤姐等人手边的小几上。

李瑜在一旁挨着探春坐了,晴雯与怜月在身后站着,只顾往楼下看戏。

此时台上正演着一出《精忠传》,恰演至岳武穆朱仙镇大捷,场内观众尽都欢呼高叫起来。

这场戏看完,宝玉看戏的兴致弱了三分,因想着外面闹市里各类耍式,心里像猫挠一般。

待下一场戏开演,宝玉趁众人专注之时,寻机借故说去出恭,也不要人陪。下了楼阁,转进大厅里,顺正门出戏楼去了。

却说今日除夕,可卿一家用过饭了,因老父秦业近来休养得好,又订下女儿的婚事,因此便主张举家出去散心,免得在家闷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