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民国之燕燕全本免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0(第1页)

杨玉燕忍住白眼,更加正义的说:“我父亲是犯了罪才被抓起来的,罪证确凿。我相信法律,相信政府,绝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我母亲慈爱善良,品德高尚,连一只蚂蚁都不会踩死。她一直是这么教导我们的,要我们相信政府。所以,哪怕我们全家都很为我父亲伤心难过,但也希望他能在牢里好好悔过,这才是我们新时代的人应该做的。”

杨玉燕在学校别的没学会,唱高调却是已经有三分熟了。她这么一拔高,那个女人也不能再指点她知法犯法啊,只好也闭上了嘴。

冯夫人也很了解这一套,大话套话,怎么说怎么听,都是当官的和官眷们该修习的本事。

她握着杨玉燕的手,对苏纯钧说:“这个孩子好,是个贤内助。”

瞧瞧,这话说的多好啊,有三分味道了。

不懂的呢,当她是个傻子。听懂的人呢,就会知道这个人可交了。

就比如刚才开口那个,就是不可交的。

话都不会听,说都不会说,还非要开口,傻死了。

宴会(中)

以冯夫人为首的夫人太太们在宴会上聊什么?当然是各家的八卦啊。

大概就是儿子女儿女婿老公姨太太这些八卦事。

头是冯夫人起的。

冯夫人可能是年纪到了,很喜欢追忆过往,尤其喜欢讲以前自己一家住在北京时的往事。

那是,慈禧的生日宴还没办,花园子也没盖,珍妃也没投井,冯市长还在靠着冯夫人的嫁妆过日子。

冯市长在大清朝没什么官运,就在家里跟冯夫人生孩子,生了两子两女,一头一尾是女儿,中间两个是儿子。

那时应该是冯夫人过的最幸福的时候了。

冯夫人说起她的大女儿,那是连那一年端午节,大女儿头上戴的一只镶着鲜红的珊瑚珠子的钗都清清楚楚记得,仿佛昨日。

大女儿是头一个孩子,长得又漂亮又懂事,但受的是旧式的教育。

当时虽然外国人已经把洋枪洋炮开到广州了,甚至在广州边上都打过几场了,遥远的北京城里面,还是太太平平的。

冯家跟当时所有的旧式家庭一样,受到了洋人的冲击,但还是要保持传统。所以只有两个儿子学了西学,女儿还是照着老规矩养。

如此这般,养到十一岁,大女儿就订亲了。

没办法,当时皇帝在后宫中一直没生出儿子来,冯夫人是在旗的,冯市长虽然不是,但也害怕宫里不讲究乱来,毕竟皇帝已经指挥不动整个中国了,万一宫里打算就在北京城里选秀女怎么办?选宫女就更惨了。

所以,冯夫人的大女儿,八岁开始看亲家,十一岁过定,十二岁就出嫁了。跟亲家讲好,十五岁再圆房。

两家离得近,冯夫人常把女儿和女婿喊回家住几天,小夫妻两个感情挺好的,她也很高兴。

冯市长那时就天天写文章,在文章中议论国策,揣着文章四处投递。某天,他兴冲冲的回家跟冯夫人说,他要去山西当官了!

冯夫人只好带着两个儿子和小女儿跟冯市长前往山西。

北京城渐渐乱起来,冯夫人日日担心,写信给大女儿,想让他们小两口到山西来,不然亲家一家都搬过来也可以,冯市长虽然不是当大官,但多租一个院子也是可以住得下的。

但亲家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来来回回间,八国联军开始往北京打了,信就送不过去了。

冯夫人开始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每一刻都在悬心,还让儿子带着家里下人天天去城门口等着,盼着亲家一家已经出发了,已经往山西来了。

四年后,她才得到了北京的消息。亲家一家被法国兵破了门,全家老少都死了。男人被杀,女人被侮辱。

大女儿悬梁上吊,死了。

冯市长却在这时升官了,从山西转到了四川。

两个儿子在听说了大姐的消息后,一起报名参军。当时冯市长还远远不到一市之长的位置,两个儿子报名参军,他也没本事把人给抢回来。结果一年后,两封阵亡通知书就寄到了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