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97章 马城初见赞李牧(第1页)

燕国随即在国相栗腹的带领下开足了马力,征兵的征兵、筹粮的筹粮,揽权的揽权、闭门的闭门。

总之,在燕国自上而下的努力中,一切都向着他们所预期的那般前进着。燕国,正用他们最后的血肉精气,堵上了百年的国运,铸造着一柄挥向赵国的宝剑。

成了,从赵国的身上割下一大块肉,弥补消耗的血肉精气,再凝聚意志,挥舞第二剑

败了,或许就要彻底地退出战国的舞台了。

当然,事关燕国得命运,燕王也好、国相栗腹也罢,也不是什么正经事情都没有做的。

为了麻痹赵国,栗腹四处散播着燕军也要对东胡人动手的消息。这个消息倒是没有在中原各国中引发什么大的动静,却是让本就虚弱的东胡人给吓了一大跳。

这几年趁着赵军在长平战场,燕军的压力小了不少,可没少收拾东胡人。

不得不说,这个消息却是也一定程度上骗到了很多在蓟城的探子,其中就包括赵国的密探们。直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聚集在蓟城的燕军越来越多,多到了离谱的程度,众探子们这才有所警觉——打区区东胡需要这么多的兵力吗?!

要知道,因为地缘的关系,东胡的草原比之赵之地的胡人要贫瘠得多,人数、装备也更是要差上许多,加上燕军近几年几乎不间断地侵袭,东胡人的实力已经降低到一个可怕的程度。

这一点从如今赵国和燕国分别在北面的驻军数量就很能看出问题:

赵国,即便在长平战场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代北六万精锐的驻军,而且这六万精锐大军才堪堪能够抵住胡人的“打秋草”活动。

反观燕国,如今在北面的驻军甚至不足三万,就这区区三万大军,却还能压着东胡人打。东湖人的战力之弱,可见一斑。

按理说,即便是要剿灭东胡,六七万兵力足以!可燕军呢?几乎是源源不断地向着蓟城开进,一万、两万、三万直到某日黄昏之后,城外人满为患的军营寨之中居然冉冉升起了不下数以百计的炊烟——蓟城的各国密探这才发现事情不一般!

为了对付这样一群乌合之众,需要调集如此多的大军?这简直就是在“杀鸡用牛刀”啊!

而等从燕北调回的兵卒回到了蓟城,众人才纷纷觉得不妙,只是此时,蓟城已经进入了戒严之中,别说打探消息了,就算是已经有了消息想要散播出去,也是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燕王终究也是稍稍听取了将渠的建议,在大军即将整备完毕的前夕,向秦国派出了使者,试图说服秦王出兵策应燕军的军事行动。

当然,燕王的意思很明显,秦王能出兵那自然是最好!但若是秦王不肯出兵,燕国也不怕撑着。一句话,赵国这块肥肉,燕国是吃定了。

只是若是秦王知晓了燕王的想法,不知是会称赞他的勇气还是会嘲弄他的无知。

但,终究,无知者无畏也!

这边燕国风风火火地准备着,那边赵括在代地也没闲着,在吴姓裨将的带领下,赵括一行人不过一日的时间便已经来到了抗胡的第一线——马城之外。

赵括骑着高头大马矗立在马城之前,抬头望去,刻着“马城”二字的石质牌匾已经被风沙侵袭得只剩下个轮廓,点横之间却也隐约可见当年的铁画银钩。

马城显然并不算太大,但它的城墙却不算低,足足有两三丈高。

而看起垒土层层分明的颜色,显然是经历过数次的修缮和筑高的。

最低的土墙只有一丈高不到,更是已经泛起了黑褐色,显然这是经历过无数次风霜与血雨洗礼的见证。而越往上的城墙,颜色则是越浅,最上面的几乎与地面的土质别无差别,显然才建了没有多少时间。

这简单的城墙,似乎也暗暗预示着赵军在代地渐渐失去主动权的军事情况——原本只需要一丈高的城墙,在一次次的加固中,终于成了如今雄伟的模样。

城墙的厚实,从来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即便如那万里长城一般的雄伟巍峨,也不过是一道历史和民族不愿意提起的伤痛。

现在的马城,俨然是一座充满着血腥气息的堡垒一般的城池。

城池之外,射界早已被扫清,所有高于膝盖的木头,包括灌木丛都被清理得干干将军,几颗枯黄的小草,或许便是这条路上唯一的点缀了。

而令赵括稍感欣慰的是,出入马城的百姓之中,虽然或有焦急的模样,但却并无害怕的意思,显然,对于马城中的赵人而言,对于即将到来的胡人,并没有多少畏惧。

城门之内,赵括甚至已经听到了熙熙攘攘的叫卖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