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6.殁芙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武侠世界与人物性格成因想对大家说的话(第1页)

武侠世界与人物性格成因(想对大家说的话)

单独列一章,讲下江湖世界里,人物性格的成因。

一本书应当有两套通用的逻辑:社会逻辑和人物的行为逻辑。

两者互相影响。拿我们的现实世界举例,现实社会里,遵纪守法是基本要求,所以在法律之上,大家还会产生的额外的道德要求:奖励见义勇为的,唾弃品性低劣的(比如滥交,出轨)。

这就是社会风气对于人的影响。

假如改换一个时代呢?把目光移到男尊女卑的时代,三从四德,女子无才,这些对不对?当然不对。

但是有没有的管?没得管。因为时代风气使然。

虽然社会逻辑始终在变化,但我觉得有一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人们对于好与坏,有一个最简单的定义,伤害别人的行为叫坏,不伤害别人的行为也算不上好。

从历代的武侠作品里我们可以得知,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江湖世界里,约定俗成几乎是人与人之间维持最后体面的方法,比如:两人决斗时一方用暗器偷袭,这叫胜之不武。对救命恩人恩将仇报,这叫不讲义气。痛打狗官,救援弱势百姓,这叫行侠仗义。

当法律不能去裁决人与人的纠纷的时候,武侠就出现了。

它的底层逻辑是,谁强谁有理。

在这层逻辑之上,又有了第二层逻辑:虽然你比我强,但我们也要按照江湖规矩做事,假如你不守规则,四处作恶,我就有理由让武林正道一起围剿你。

反派的逻辑通常是反第二层行之:江湖规矩不应该是谁强谁有理吗,你凭什么围剿我,你要继续为难我,那咱们都别好过。

第三层逻辑又出现了:咱们可以好好坐下来谈,只要有利可图,有什么事不能一起商量?

第四层逻辑来了:天降大侠,你们两边都做的不对,我要把你们一网打尽。

于是在正反两派的尖锐对抗中,武侠的意义再次被烘托起来。

金古梁温四位大师各有千秋,据我自己看,最喜欢的肯定是金庸和古龙。

在他们的笔下,人物性格成因和社会逻辑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相辅相成,他们但凡写一个很小的角色,都生龙活虎,面面俱到。

我曾反复翻阅金庸的小说,他既能够在很短的篇幅能写出多达十位、二十位角色,也能仅仅写一个人的独角戏写得无限长。

古龙呢,虽然文笔简练,有的时候甚至只有对话流,但你就是知道,两个人在讲话,谁是傅红雪谁是叶开,谁是李寻欢谁是阿飞。

人物性格的成因,他们比谁都了然于心。

武侠是利益与人情的交织,是无法律时、仅靠道德支撑下的,人与人之间冲突的终极体现。

武是手段,侠才是精神。

武侠其实是非常传统的文学作品,它和诗歌一样,歌颂的都是人性中美好的部分。

所以我们知道,张都监很坏,但还有一个能治他的武松。林仙儿很恶毒,所以她最终也没有获得阿飞的爱情。李莫愁抓走了程英,反被路过的黄药师救下。

这些桥段都告诉读者,武侠的意义所在。正因为大家已经了解了江湖世界残酷的底层逻辑,所以稍微有那么点好人好事,就显得弥足珍贵。

至少侠这个词,它不会让武看上去太过于空洞洞、冷冰冰。

今日一篇,仅为有感而发,别无他意。

这几天读者们的长评真的让我觉得特别特别感动,我会努力雕琢文字,用心写好每一篇小说,以回馈大家的美意。

至此,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