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侍君侧锅包粽全文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0章完结(第1页)

在荣聿心里,这指不定就是下一任的国丈爷呀!谁敢受他的拜!

赶紧起身扶掖:“哎哟,太客气了,您免礼!”

李得文头都不敢抬——这位是真正的天潢贵胄、铁帽子亲王啊!

荣聿知道他紧张,也想不通,自己先笑道:“让他们练练本事,也掩一掩旁人的耳目。16你放心,在内务府里,还是我荣聿说了算的。哪个敢把今儿这情形捅出去,就是全家人都不想在京里呆下去了。”

李得文只有“明白”“谢谢王爷”“奴才感激涕零”等几句话来回捯饬。但小心瞥眼看李夕月,确实一点事都没有的样子,容颜和上次会亲比倒是清减了一些,可也绝不是受了大苦大难的模样。他终于放下心来。

少顷,打在牛皮垫子上的四十大板结束了。

荣聿虎着脸说:“拿了李大人的银子,都吐出来吧。”

李得文忙摇手:“王爷说笑了!那点银钱,都不够贴补诸位手酸。奴才今日已经是意外之喜,那点子钱,不如大家同喜。”

会做人,会讲话,不抠门,这是李得文人缘好的缘故之一。

果然荣聿也挑着眉刮目相看,看行刑的几个又喜又怕的模样,心想拿点钱堵堵他们的嘴也好,不然小人之口太难防范。于是说:“行吧,今日谢谢李大人栽培你们。嘴都紧点,不然就不是挨板子那么简单的事了,全家都给我滚到打牲乌拉去种庄园。”

把周围一众人驱走,荣聿对李得文说:“李主事,你请坐。这地方寒碜,但是不惹眼,你别嫌弃。”

李得文斜签着坐下,没有了刚刚的慌乱,现在慢慢理清楚了头绪:荣聿不遵太后的懿旨,没有打李夕月,说明他对太后的旨意并不认同,所以阳奉阴违。而冒着抗旨的风险救一个小宫女,无非是也知道这是皇帝宠过的人,他不愿结怨于皇帝,所以荣聿和皇帝的私下关系应该是不错的。

想着,便听荣聿说:“我刚刚去清漪园里看望过了皇上。”

李得文不由抬头看着荣聿,恰见他的目光看了看李夕月,而李夕月张着嘴,很迫切似的,但也很谨慎没问什么。

荣聿说:“李姑娘放心,皇上身子骨好,心情也还不糟糕。我得他叫一声‘皇叔’,也蒙他栽培抬举,更因着皇上在我冷眼旁观几年确实是振新的明君,所以,这次我绝不首肯太后。”

李夕月起身给荣聿蹲了个深安:“王爷,奴才替皇上谢谢您!”

荣聿伸手虚扶,而后对李得文说:“如今皇上最糟糕的情形,莫过于锁禁在园子里出不来。步军统领衙门从提督到下面好几个守备,都是太后一支的人,健锐营和神机营也有纳兰家的人。说他们就敢谋逆,估计胆子还没那么大,但太后心心念念想给皇上找个过继的‘大阿哥’,则心思是有点昭然若揭了。”

李夕月听得也很气愤。给昝宁找个过继儿子,自然是动了换皇帝的念头。等这便宜儿子养一阵养熟了,朝廷里再清洗干净,那时候无论是废帝还是弑君,大家都只能假装不明白,而任由太后奉新君,继续垂帘听政。

荣聿自己先冷笑起来:“真是打得好算盘!她倒也不想想,这是他们纳兰家的天下么?当我们宗室里的人都是死的?!”

“不过呢,如今打的是皇上身体不适的旗号,大家贸贸然和她翻泡也不行。接下来首要的,是逼得太后不能不让皇上出面,这可必须有大动静。这老娘们,只怕不比我那哥子好对付。”

李得文在那儿嘬牙花子,似乎欲言又止的。

荣聿看向他说:“李主事,我今日把你当自己人,也因着你闺女——你应该懂的。不仅和皇上一荣俱荣,也是一损俱损。现在太后杀鸡儆猴的丑模样已经做出来了,若是她不倒台,李姑娘就不能不在辛者库待着——‘遇赦不赦’这条懿旨,老娘们她就是为了面子也不会轻易打破。你想想看!”

李得文终于说:“我当然是皇上的臣子,当然也愿意和王爷一条心,当然更想救自己闺女。我那儿确实有个消息,然而并不确,但是不管真假传开来,可以搅起好大的风浪。只看掌握这个消息的人,脑袋铁不铁,胆子大不大了。”

第172章

有些言语,乱说乱传是死罪。以李得文以往的谨慎,是不敢说这些有大干系的话的。

但是今天他想通了,荣聿说的“一荣俱荣”他可以不贪图,但“一损俱损”意思就是:即便他李得文做了缩头乌龟了,全家人也必然没有好日子过,到时候宝贝女儿或打或杀,或囚禁做苦役一辈子,他们李家发配到宁古塔、打牲乌拉给兵丁为奴,那地方,年就折磨死全家人的大有先例——那还不如拼一拼,面前这位王爷都不怕了,他光脚的还怕什么?

李得文下定决心,悄然说:“奴才这次去山东解送修堤和赈灾的款子,恰恰巡抚赵湖桢也在清江口视察灾情,两下遇到了,一起在堤坝旁的棚子里吃了几顿杂米饭加老咸菜,虽然职品悬殊,倒也能说几句亲近话了。”

一同吃苦、一同劳作的情谊往往特别容易打破壁垒与隔阂。

荣聿很注意地问:“赵湖桢是杀邱德山的那位,胆气惊人,又是有名的能吏呢!”

李得文说:“可不是!敢说话,敢做事,当年捻匪就是在山东境内被打得一蹶不振的,逃窜到京畿和燕地才被拿了个干净。而且赵湖桢这个人,同年、师座、弟子、世侄……遍天下,又管过几年绿营和团练,有些豪放的丘八习气,脖子硬得很,任谁他都不怕。”

“他……愿意帮皇上?”

李得文一口接话:“肯定的,他是张莘和的同年,这次皇上迅疾赈灾、修堤,他赞不绝口,说‘这才是明君爱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