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崂山道教创始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八章 阴阳路尽鬼门开(第1页)

我们改变不了外在,并不是一种不幸。不幸的是我们的心常常不能自主,被外在所左右,最后迷失了自我。

修道,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回自我,恢复自我的自主性,让外在的东西不再左右我们的心。

举一个日常的例子。

修道是需要以静为前提的。那么,该怎样理解这个“静”字?是一个清静、恬淡、闲逸的外部环境吗?当今社会,到处充满了喧嚣和浮躁,这样的环境是很难有的,是创造不出来的。那么,我们只有改变自己。

在闹中取静,让自己的心不为闹所动,练的才是真功夫。所谓“大隐隐于市”,就是指此而言。心是静的,看一切才是静的。否则,就不用奢谈修炼的功夫。在一个恬静的世外桃源里,本心自然得到安静。

所以,正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我们才要改变我们自身。内心改变了,我们看客观的角度就改变了。我们能够感知到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因为它进入了我们的主观世界,留下了影像。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世界就是灰色的,戴着粉色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粉色的。境由心生,境随心转。

其四:修道不可逃避现实,无为才能无不为。

有些人以为,修道就是遁入深山,去过隐士的生活。还有些人理解,道家思想就是无为,消极遁世,与世无争。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一种辩证思维,是在阴阳中求得平衡。无为是与无不为相伴随的。两者如形随影,密不可分,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其中,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只有做到了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没有无不为的目的,无为就没有存在的前提。所以,只有处理好阴阳的辩证关系,在无为中得到无不为,才是真正理解了道,实践了道。

总之,好好修道,我们就能获得身心健康,改变自我的生存状态,过上一种理想的现实生活,将生命和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修道的意义所在。

当时我并没有认真去听,因为二叔那会儿的表情怎么看也不像是个有传承的正经道家修士,倒是更像是一个劝人入道的假道学,他自己也承认,这番说辞以前经常对一些善男信女说道。

可是细细想来,大道至简,这些看似浅薄简单的道理反而更比所谓虚无飘渺的成仙得道更加实际,特别是有了这次亲身经历的地府之旅后,特别是我这会儿正是身在鬼门关前,这种体会反而更加的真切,因为现在我终于可以确认,实实在在的确认,人也只是这世间万物其中之一而已。

换了个不同的角度,就更加能够体会到大道的深奥迷覚,而我深处其中,有幸能成为这世间万灵之首的人身,更生在道家真传的崂山隐脉,是何等的大幸,而我却身心懵懂,怯懦不前。

实在是愧对先祖,愧对二叔,更加的愧对我自己。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切讲的其实都是一个“顺”字,顺其自然的顺,知自然之道,审时度势,不强作、不妄为;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摈弃私欲、顺天应时、以无为而有为。

来之不拒,去之不惜,

我想我似乎是知道到底自己为什么而修道了。其实所谓目的亦执着了,我只需知道,自己身在其中,只管大胆前行即可,一切自有天道注定,我又何必因为一时一事的劳烦而退缩,如果是天注定让我走上这条路,那我就是躲,也是躲不过去的。

“呵呵······”珍姐谢谢了。”我对珍姐说道。

“咯咯咯咯······谢我什么?谢我让思思把你砸晕了,绑来这阴曹地府吗?”珍姐说道。

以珍姐的水准,必定是知道我为什么要谢她的,不过既然她主动把话题扯开,那我也无需多做计较了。

“珍姐,我听说这鬼门关是下地府的必经之路,有鬼和把门小鬼把守查验路引,森严壁垒,牢不可破,也不知道那路引长什么样啊?要是咱们能整一本儿,以后没事儿了下来溜达溜达该是多方便那!”我跟珍姐打趣道。

“哦?孙禹你有还有兴趣来这种地方溜达?真看不出来啊。”珍姐依旧像从来没有问过我一样,毫不在意的也跟我开起了玩笑。

“你们俩商量好没有,到底要不要接着走啊?”思思突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