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1部分(第1页)

灏偃恕?br>

一合计,竟然也有五万之众。虽然还是不如洞庭湖的贼寇人多,但也造成了诺大的声势。给了杨幺予莫大的压力。

当然,这里面也有张浚的一份功劳。

这时候张浚与岳飞的关系是前所未有的好。

虽然兵马齐聚,粮草充足,岳飞并不急于用兵,而是根据张浚先前的建议,“先分遣军马,扼贼要路,断其粮道。严行禁止博易,使贼乏食”。

这个做法,就是要破坏洞庭湖贼寇的粮食来源,对贼寇进行长围久困,以求瓦解敌之军心,消泯敌之斗志。

除此之外,岳飞还采取“且招且捕之计”。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诱致桀黠,以为乡导”,施行分化和离间,促使杨么军内哄,以敌制敌。

应该说。这一招是岳飞早有准备的。

岳飞在离开临安府皇帝行宫的时候,便已经向高宗皇帝申请到了招安专用的十套神器………“金字牌、旗、榜十副,充招安使用”。

宋高宗还应岳飞的请求下诏,规定杨么、黄诚等“如率众出首”,可以授予荆湖南、北路的知州差遣。这当然也是很高标准的招安条件了。

岳飞本人未至潭州,就派当地的官员持檄前往杨么水寨。进行招降。

岂料那位官员叩头伏地,说道:“节使遣某,犹以肉喂饥虎也。宁受节使剑,不忍受逆贼辱。”。

这位官员居然宁愿被岳飞处罚,也不敢出使洞庭湖,原因何在?

原来在此之前,宋朝在荆湖路的官员,甚至像李纲那样的大臣,都曾经先后派使者去杨么军水寨说降,而这些使者全部被杨幺所杀,无一幸免。

岳飞立即令他站起来,大声叱咤说:“吾遣汝,汝决不死。”

这时候的岳飞已经不是几年前征四寇时候的岳飞,他声名远播,霸气侧漏,大军所到之处,片甲不留;如今给贼寇予投降的机会,已经是法外开恩了,假如洞庭湖的土寇还顽冥不灵,就不要怪岳飞枪下无情了。

岳飞说到做到,他要求张浚都督府对早先投降,而“未沾寸禄”的叛军头领田明,充任添差衡州兵马钤辖。

添差官不管事务,却可领一份俸禄,“庶几改过之人得以安恤”。

这句话文绉绉的,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投降就有钱拿。”

这还不止,时任潭州兵马钤辖的降将杨华,也奉岳飞之命,“入贼招安”,设法串通旧部,谋杀杨么。

这一系列的部署,没能让杨幺投降,却感动了洞庭湖中的另外一位大佬。

这位大佬叫黄佐,他知道岳飞决非王燮可比,便对其部属说:“吾闻岳节使号令如山,不可玩也。若与之敌,我曹万无生全理,不若速往就降。岳节使,诚人也,必善遇我。”

就这样,黄佐率领部众到潭州投降。岳飞当即保奏他为正七品的武义大夫、閤门宣赞舍人,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这个职位,可是与当年水泊梁山大头领宋江招安后所受封的职位一样的。

这还不止,岳飞单人匹马到黄佐部队所在的营地巡视一番,进行“抚问”,以示对他们坚信不疑。

明日,岳飞又招黄佐赴宴,在酒酣耳热之际,岳飞以手抚黄佐之背,说:“子真丈夫,知逆顺祸福者无如子。子姿力雄鸷,不在时辈下,果能为朝廷立功名,一封侯岂足道哉!吾欲遣子复至湖中,视有便利可乘者,擒之;可以言语劝者,招之。子能卒任吾事否?”

岳飞的遣词造句当然是冠冕堂皇,无可挑剔,实际上只有一个意思:你来我这里归降,该做的我都已经做了,你是不是也要交上一份投名状呢!

黄佐是老江湖了,当然明白岳飞的用意。于是他“感激至泣”,再次拜谢了岳飞,并接受军令。

四月十四日,黄佐率部伍攻破杨幺的一处营寨,杀死不少叛军,俘降了统制陈贵等九名头目和几百名兵卒。夺取粮食、船只等,将整个水寨焚毁无遗。

见此情况。岳飞立即将黄佐升一官,为武经大夫,“依便宜指挥”,还为他书填空名的官告。

对于数百名被俘的叛军。岳飞将他们集中在教场,问幕僚们当如何处置。

众人说“彼残害官军多矣,宜尽戮之。”

杀了他们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来可以警告那些不投降的土寇,而来替被杀的官兵报仇。一举两得。

众多幕僚之中,惟独主管机密黄纵不发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