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斜截式方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部分(第1页)

吴浩宇虽然神情尴尬,却始终一言不发,并不在于范嘉言千里迢迢赶来送礼道贺的举动感动了他,完全在于范嘉言直人快语的德行以及“雍阳四友”以诚相见的传统。韩紫翁不认识范嘉言,悄悄问过宗雪竹,马上对着宗雪竹的耳朵断言,范嘉言和吴浩宇殊途同归,将来必成大器。宴会开始后,不胜酒力的韩紫翁和吕知县很快便被众星捧月似的敬酒吓得连连摆手,宗雪竹却来者不拒,不间断之下居然连喝了三十多杯,甚至连长庆楼的主人见缝插针敬到面前的酒,他也一饮而尽。离开时,他的步态毫无醉意,留在吴浩宇、范嘉言和朱洛甫面前的一句话却醉意朦胧,叫他们一下子就想起了“雍阳四友”小时候经常玩耍的一种游戏。

“若是雪岩也在的话,你们是不是又会跑到谁家的场院比试本领,看谁尿得高,看谁尿得远,然后就和上四团尿泥,看谁捏出来的东西更像一只元宝?”

宗雪竹说这话时,他们就已经忍俊不禁了。没等宗雪竹离开,他们便开怀大笑起来,仿佛他们小时候的游戏犹在眼前,活灵活现。

“雪竹大哥或许还不知道,”朱洛甫说,“这可都是雪岩的馊主意。雪岩还叫你们俩先钻进钱眼儿里探路,然后他自己才一头钻了进去呢!”

吴浩宇突然向范嘉言询问宗雪岩为什么没有和他一同返回雍阳,以便“雍阳四友”重聚一堂。范嘉言先示意吴浩宇不要作声,然后轻手轻脚地从雅间里走出来,从木栏杆上边探出头来朝楼下看了一看,确信宗雪竹已经离去,这才返回雅间,脸上露出神秘兮兮的神情。

“他不敢回来见母亲,怕露馅。”

“露馅?”吴浩宇和朱洛甫不约而同地说,“露什么馅?”

当朱洛甫确信宗雪岩和自己殊途同归,早在六年前就已经皈依上帝成了基督教教徒时,就拿眼睛斜视着吴浩宇,嘴角一撇,笑起来的样子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

“这样吧,你和嘉言过你的日子,我和雪岩过我的日子。我可受不了你的日子!”

酒宴散去,人去楼空,他们这才分手。这时,宗雪竹正在自己的书房里读着邮差刚刚送来的一封信。那是王月波从日本寄来的信,信中说他原打算一读完本科就回国,现在却改变了主意,打算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再回国,因为他发现西方法律精细考究,一旦和中国传统法律嫁接起来,必会化腐朽为神奇,让一根枯木开花结果,让一个正在穷途末路上拼死挣扎的伟大民族绝处逢生,东山再起。信中还说,在早稻田大学,他出类拔萃的学习成绩不但倍受学监的赞扬,还引起了教授们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名叫有贺长雄的教授曾不止一次说过,假如他愿意的话,有贺教授将会帮助他完成法学博士的全部学业。

宗雪竹对博士学位闻所未闻,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只觉得那应该是日本人的功名,顶多算个举人,所以有点漫不经心。却是王月波的豪言壮语感动了他,心想西方法律即便不是万灵之药,那也一定是很有用的东西,否则王月波是绝对不会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日本功名上的。至于有贺长雄,他想倭人显然也有爱惜人才、重视教育的好传统,否则一个日本教授不会这么主动、这么热心地帮助一个中国学生。

这时,铁路还没有正式营运,但铁路将被朝廷赎为国有的消息却已经沸沸扬扬了。他虽有耳闻,却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的可靠性,因为连韩紫翁都说这是空穴来风。然而时隔不久,情况发生了变化,韩紫翁突然离开雍阳去了北京,去那里接受一项新的使命,而这项新的使命据说和朝廷是否最终决定收赎铁路的事情有关。

这一天,凭着一种预感,他来到了交涉洋务局。韩紫翁果然刚从北京回来。韩紫翁不但向他证实了铁路将被朝廷以贷款的方式赎为国有的消息,而且还向他介绍说,一个中国铁路专家将和他一起收赎福记公司的铁路。

“盛宣怀先生已从北京发了电报给他。他此刻已经离开了上海,要不了多少日子就会抵达雍阳。”

在铁路被赎为国有的许多年里,铁路上之所以一直由麦克伦发号施令,那是因为福记公司独享着收赎合同中所规定的包括行车调度在内的所有至关重要的权利,麦克伦坐镇铁路犹如虎踞龙盘。在福记公司的欧洲职员中,他第一个把眷属从遥远的大不列颠接到雍阳,又第一个携妻带子,从沃克尔大街搬到正在兴建着花园和网球场的别墅区。他同时还是福记公司第一个和中国铁路专家打过交道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一想起那个中国铁路专家,他的心里就不由自主地冒出一种粘粘糊糊的东西,但究竟是尊敬多于憎恨,还是憎恨多于尊敬,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 想看书来

第八章(4)

铁路通车之后,沃克尔才意识到,英文报纸《捷报》原来是一把对谁都有利有弊的双刃剑。福记公司立足雍阳并在那里开矿筑路的消息一度被《捷报》炒得沸沸扬扬,响彻中外。消息传到伦敦,福记公司的股票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居然毫无节制地一路上扬,仿佛福记公司在雍阳发现的不是煤田,而是仅凭一句咒语就马上开启的宝库。《捷报》把来自伦敦的消息诉诸报端后,全省上下十分震惊,始于省城的收回福记公司矿权的呼声从而越喊越凶,使福记公司十分惊慌。铁路终于通车了,沃克尔厂的煤井却没有如期出煤,没有养路费来源的铁路实际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个消息又被《捷报》大肆宣传,结果先是导致福记公司高高在上的股票价格发生逆转,一开盘就一路狂跌,一直跌到跌无可跌的地步。当董事会决定把难以为继的铁路以贷款的方式卖给中国政府,沃克尔发现,中国政府显然已经察觉了福记公司的困境,因为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对他说,中国政府对于一条铁路的兴趣,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他的价格,只要物美价廉,中国政府十分乐意收赎包括福记公司在内的任何一家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建造的任何一条铁路。连来京受命的韩紫翁都不无揶揄地说,就一条目前还赚不到一文钱养路费的铁路而言,如果打算易手他人予以转嫁的话,最恰当的叫卖是千万别说自己将要出卖的铁路会成为买家手里一本万利的东西。然而沃克尔不懂铁路正像韩紫翁不懂火车一样,麦克伦和中国铁路专家詹天佑,于是就成了他们分别指定的谈判代表。

詹天佑刚从广东的潮汕铁路回到上海,盛宣怀的电报随之也到了上海。潮汕铁路是一条由日本人控股并承包建筑的铁路,詹天佑受聘担任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因对日本人拙劣的施工方案屡屡直言不讳,他经常与日本人发生争执,时隔不久便愤然辞职,离开了潮汕铁路。一收到督办铁路大臣的电报,他旋即从上海启程。到达雍阳之后,他并不急于和麦克伦会面,一头钻进交涉洋务局专门给他腾出来的办公室,深埋于韩紫翁想方设法从福记公司收集和索要到手的有关铁路造价的资料堆里,一项一项地核算起来。发现工价偏低而地价偏高,他才抬起头来,就此问了问韩紫翁。韩紫翁先回答了前者,说那是洋人酷虐民工的结果。至于后者,韩紫翁笑了一笑,才一言以蔽之:

“韩某替百姓交涉,不敢叫百姓吃了那洋人的亏,没想到到头来却叫朝廷破费。”

案头工作刚刚告一段落,詹天佑的身影又出现在长达三百多华里的铁路线上,东奔西跑了整整一个月,直到彻底查明包括桥梁涵洞规格和铁轨平均重量在内的所有数据,他才回到雍阳。又伏案核算了三天三夜,他一边揉着充满血丝的眼睛,一边对韩紫翁说,谈判可以开始了。

正是从这时起,麦克伦的心底渐渐萌生一种粘粘糊糊的东西。就像比赛终会产生胜利者和失败者一样,尽管谈判的结果仍是福记公司对铁路行车权的独断专行,但就个人能力的短兵相接而言,麦克伦却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在对账议价的过程中,詹天佑核算出来的六十一万四千六百英镑的收赎价格一经提出便占据了上风,直至按照这个价格收赎铁路,把沃克尔一再坚持的并由麦克伦负责收入囊中的七十五万英镑削掉了十三万五千四百英镑。这个结果使即将离任回国的沃克尔十分恼火,回国后还耿耿于怀地说这是他在华期间最不愉快的一件事情。

签过合同,作为韩紫翁的客人,麦克伦和艾德文来到了交涉洋务局。摆在这里的一桌酒宴是韩紫翁特意让长庆楼为即将离开雍阳的詹天佑精心制作的。应邀而来的还有宗雪竹。席间,詹天佑说,他已经接受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请,准备前往直隶建造一条铁路。他雄心勃勃的一番话叫宗雪竹高举着酒杯连过九巡,好像詹天佑一夜之间就能建造一条具有世界水平的铁路。麦克伦对宗雪竹一直怀有好感,发自内心地认为他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绅士,同时觉得他很像英国光荣革命之前的圆颅党人,平民化倾向日趋明显,然而却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一如既往地施展着影响力。但对宗雪竹被詹天佑激发出来的豪情壮志,他却很不以为然,让孙和顺转告的一句话话里有话——

“贵国有句古语精妙绝伦:欲速则不达。”

“是吗,麦先生?”宗雪竹突然平静下来,端着酒杯,坚定地说,“不求其速,何以速达?为求其速,择善而从,速而能达。”

第九章(1)

铁路被赎为国有不久,雍阳镇的传闻终于变成了事实。但邮差远离斜街的原因却一如从前。形成街区已四年之久的斜街,就像它零乱无序的奇形怪状难以让人认为它是真正的街道一样,越来越庞大的街区尽管对雍阳镇来说已经不一或缺,却一直得不到政府的承认。不过,斜街的居民,不管先到的或后来的,不管来自本省的或外省的,他们不但毫无寄人篱下的乞怜之态,落地生根的归宿感还使得他们和睦相处而不分彼此,同样的喜怒哀乐最终归结于一种东西,那便是雍阳情结。怀着这种情结,临街而居的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以便于小商小贩在那里出售诸如蔬莱、鸡蛋之类的农产品,同时也让斜街破天荒地响起了叫卖声。后来,一部分居民纷纷把临街的房子腾出来招租,斜街于是又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小杂货铺、小饭铺、小酒馆、小布庄和小油坊之类的生意,越来越浓的商业气息使斜街呈现着勃勃生机。对雍阳发生的一切,他们也无不感同身受,仿佛雍阳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就连朝廷大事,特别是和雍阳有关的朝廷大事,他们也从不放弃知情的机会,街谈巷议之中无不体现着事关沧桑世变的欢乐、痛苦、自豪和屈辱。

无论欢乐、痛苦、自豪和屈辱,四年来发生的许多事情虽然都证明了它们的存在对一片热土来说是多么重要,但是,包括斜街居民在内,几乎要把惊讶当作家常便饭的人们,却常常掉入无所适从的泥淖,所感受到的总是相互交织、融为一体的东西,与其说是欢乐、痛苦、自豪和屈辱,不如说是困惑。铁路通车不久就被朝廷赎为国有,曾让人们喜出望外,栖身斜街的最后一批外乡人按捺不住狂喜之情,纷纷从草棚土屋里跳到街上欢呼雀跃。可是,当他们发现铁路的行车权仍由福记公司一家独掌,洋人继续担任着行车总管一职俨然太上皇,却迷惑不解起来,直怀疑铁路还是洋人的家当,朝廷不过是这点家当的一个小股东罢了。不仅如此,福记公司以贷款的方式把铁路卖掉之后,在许多人看来,已无养路费之忧的福记公司终于可以一门心思地琢磨琢磨沃克尔厂那两口竖井,以结束它们只出水不出煤的历史。然而福记公司却像在铁路这桩买卖上亏了血本似地,屡屡要求拓展矿界,分明是向主人要求补偿;至于那两口竖井,只管抽水就是了,出煤不出煤似乎已经无关紧要。

一天上午,艾德文来到了交涉洋务局。会客厅里,一张摊在地上的矿界图上,用红黄两种颜色标注的两个矿界大小不一,艾德文用红色标注的矿界比韩紫翁用黄色标注的矿界大了整整二十倍。不苟言笑的韩紫翁终于让艾德文知道,他其实也很会开玩笑。

“艾先生是不是觉得韩某老眼昏花了?雍阳之大,大到煤炭取之不尽;雍阳之小,小到连雍阳地方煤矿都无立足之地。贵公司是不是要变福为祸?”

这一时期,盖尔在太行山凤凰岭发现了一座铁矿。他顺便带回来的矿石,经过正在筹建路矿学堂的布朗教授的化验,完全符合冶炼标准。于是,福记公司得陇望蜀,兴办煤矿的同时,还要顺便建造一座铁矿。可是,福记公司秘密论证此事的时候,却将消息泄露,招来省城名绅们的口诛笔伐倒不疼不痒,但艾德文还没来得及走进交涉洋务局,名绅们就已经以光华铁矿公司的名义把凤凰岭申报为自己的矿区,却叫福记公司上上下下都白忙活了一场。这个结果差点叫几乎所有知情的人喷饭,人们一时间竟以为在福记公司里忙忙碌碌的不是一群大人,而是一个朝三暮四的孩子。朝三暮四的孩子其实也有可爱之处:把做了一半的事情留给别人去做,省得别人从头做起。就连一直都不肯讲洋人坏话的朱洛甫,也终于忍不住了,数落孩子似地数落福记公司:

“这些不知疲倦的洋人,折腾到何时才是休啊!铁路也修了,别墅也盖了,矿界也定了,只出水不出煤的煤井眼看就要出煤了,该安居乐业了。再这么折腾下去,一旦惹恼了朝廷,他们可真的要打道回府了。”

省城名绅抵达雍阳的那天晚上,宗雪竹带着宗四来到了他们下榻的招商客栈,拜访了他们的首领——省谘议局的议长胡石玉。他不认识胡石玉,来到招商客栈后,就先叫宗四打听打听胡石玉住在哪个房间。可是胡石玉却认识他,一见面便说他一定是雪竹先生,还一个劲儿地打听公车上书那一年他是如何率领全省的举人向朝廷请愿的陈年旧事。他们一见如故,谈话直到深夜才结束。但他们具体都谈了些什么事情,宗四却无从知道,因为宗四只在暖洋洋的招商客栈呆了一会儿就直想打瞌睡。然而宗四却坚信第二天发生的事情一定和宗雪竹有关。因为省城的名绅并没有像事先传说的那样,组织动员人们去凤凰岭声讨示威,以便把正在那里勘探铁矿的洋人吓跑,而是深入到了商人中间,动员商人把商业资本变成工业资本,大家都来做一家铁矿公司的股东。

这就是说,他们改变了初衷,不再口诛笔伐,而是要创建一家铁矿公司,以此打消福记公司得陇望蜀的念头。尽管他们事倍功半,从商人中间募集到的股本还不足以创建一家铁矿公司,但他们毫不气绥,除了自己拿出银子当股东之外,时隔不久就又第二次来到了雍阳,重新深入到商人中间,用苦口婆心的劝喻荡涤着商人们的顾虑。宗雪竹始终没有出现在他们中间。然而许多年以后,胡石玉在重庆见到宗怀元时,却毫不掩饰自己对一个前朝翰林的怀念和敬重。

“若饱学之士必以智谋忧国患民,”那时,胡石玉对宗怀元说,“令尊大人当为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深谋远虑总能一言道尽,高瞻远瞩总能始于足下,率先垂范总能淡泊名利,劝喻他人总能立竿见影。 ”

因为胡石玉很清楚,无论是吴浩宇、朱洛甫,或是宗雪岩,他们最终成为光华铁矿公司的大股东并促使光华铁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