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奋斗少年英语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二章 校园人寂寥 宿舍话短长52(第1页)

初冬时节,天气格外凉,如果一个晚上都呆在被窝里,辛则成觉得太浪费时间,他很想在今晚安静的环境下去回顾本周所学的知识。

张晓磊跟着辛则成一起去了教室,辛则成身在他乡,孤独和压力本就让他很不舒服,然而身边竟然还有了志同道合的兄弟,这让辛则成感到特别好。

由于学校放假,宿舍楼、教学楼都停电了,校园里漆黑一片,一排排白杨树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校园的上空映成了橘黄色,遮住了闪烁迷离的星星,行政楼前的电子液晶屏孤零零地亮着,红色的“宁江省示范性高中——清渠一中”几个大字赫然醒目,清新公路上的汽车在不知疲倦的穿梭着,一束束光线时明时暗,载着鸣笛声驶向远方,消失在如梦的夜里。

辛则成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太好,他想找个机会补一补,可平时的大多数时间都被数学占去了,李亚坤老师多次强调:明年是吃馍还是喝汤,全靠今年冬天了,放寒假之前正是学习英语和数学的大好时机。

想到这里,辛则成拿出《英语周报》做起题来。

清渠一中对供电管理非常严,每天晚自习放学后,教室统一熄灯,第二天早上再统一送电,白天一整天教室里是没有电的,有时候下午最后一节课,光线已经很黯淡了,尤其是在冬天,天黑得早,到晚自习上课前都不来电是经常的事,因为这件事,学生们没少抱怨。

清渠一中的学生早已经习惯了,每个人都备有一盏充电式节能台灯。

辛则成刚来清渠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来之前,他担心学校会停电,还特意带了两根蜡烛。

有一天早晨学校停电,辛则成就把蜡烛点亮了,当时,同桌张怀远也没有台灯,辛则成主动地把蜡烛放在两个人中间。

辛则成发现,自从张怀远来到教室就一直面带着微笑,还时不时环顾着全班同学,正当辛则成背的兴致勃勃的时候,张怀远笑着说:“把蜡烛吹灭吧?”

辛则成不解地问:“怎么了?”

张怀远不好意思地说:“你看都没人点蜡烛。”

张怀远说完,辛则成不由自主的向后看了看,果然只有自己在点着蜡烛,别的位置上都是一盏盏小台灯亮着,没有台灯的,就傻傻的坐着。

辛则成并没有感到羞涩,他认为点着蜡烛看书很正常,比起过去“凿壁偷光”体面多了。

辛则成在金州二中读了三年,没电的时候大家都是用蜡烛,习惯了。他心想,清渠人有钱真是名不虚传啊!

张晓磊却从宿舍带了几本杂志,在教室里看了起来,内容大多涉及时政和文艺。

张晓磊平日里沉默寡言,老师让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的声音也是很小,单看他高高的个子,不像是个恬静的男孩。

然而今天晚上,张晓磊的话特别多,和辛则成聊了有关学习、社会生活、时事政治宗教文艺以及亚太地区局势等方面的话题,两个人聊到了将近十点钟才下楼回宿舍。

张晓磊是个接受传统教育、听从家长教诲的孩子,他的父亲是清渠县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母亲在东山集团上班。在清渠,东山集团是以生产医疗器械为主的本地企业,其企业规模和业务量不亚于陈氏集团。

张晓磊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好好学习,不能早恋,然而在高中校园里,到处都是十八九岁的姑娘,一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在张晓磊的心里,青春的激情和家庭的教导发生着激烈的碰撞。

最终,张晓磊还是屈从给了家庭的教育,变得沉默、羞涩,甚至见到女孩就脸红,慢慢的成了习惯,也正是这种习惯压抑了本该发泄的激情。

其实,经受这种心理斗争的何止是张晓磊,但路毕竟是自己走的,究竟这样的压抑是对还是错,只有到了最后才知道,只不过等他们知道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了。

清渠一中的深秋之夜万籁俱寂,人影寥落,几盏路灯孤零零的悬挂在线杆上,散发着微弱的光,天阴沉沉的看不见一颗星星,萧瑟的秋风横扫这整个宁北大地。

辛则成和张晓磊提着水壶来到热水房,路上,张晓磊说:“听说咱学校明年还办复习班啊!”他的话洋溢着欣慰。

近两年,宁江生部分高中按学生成绩分成了快班和慢班,甚至在复习班和应届班的教学当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课程安排明显偏向复习班,这么一来,引来许多家长的不满,并引起了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

就在今年,清渠一中也是以河州一家私立中学的名义办的高三复习班,名义上是河州育才中学清渠分校,实际上,不论是上课地点,还是任课教师,都是清渠一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