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天衍遗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一噩耗惊传(第1页)

大楚帝国昭武二十九年,腊月初八。

中州,京都,太傅府。

太傅姜浩,字博涵,翰林院大学士,镇国公,食邑九万户。

太傅之职,位列“三公”,在历朝历代都是相对清闲的。日常只需要辅佐皇帝处理处理朝廷文书及相关政务,作为皇帝的智囊存在。

本应安享荣华的他,却曾经是这个帝国“第一忙人”。

只因本朝昭武皇帝虽在开疆拓土、征伐四海方面颇有雄才,却在处理繁琐国政这一块提不起什么兴致。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明面上皇帝勤政,实际上只要有姜太傅在,皇帝对政事就基本处于甩手不管的状态,全部交给他。于是,姜太傅从某种意义上成了这个国家真正的“当家人”。

昭武帝早期的连年用兵,虽将帝国的版图扩张了几千里,却也将先帝积攒下的民力国本消耗殆尽。当姜太傅三十岁从父亲那里继承“镇国公”爵位与太傅之职时,大楚帝国正处于“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崩溃边缘,苛税、饥荒、冗兵、边境骚乱、吏政,无数致命的弊病将这张表面辉煌璀璨的帝国宏图击的千疮百孔。

但不到十年时间,姜太傅硬生生把这个庞大的帝国从垂死的边缘救了回来。

没有人知道他是基于什么样的信念,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经历了多少的艰辛,才能做到这一点。

而他也因此为帝国耗尽了心力,未及不惑之年便满头华发。

人们常常赞颂于圣亲王殿下摄政后的励精图治,惊奇于他那些从《天衍录》里研究出的神奇创造,感动于他施恩九州的仁德事迹。却似乎忘了,若不是姜太傅的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皇朝强行续命,圣亲王殿下可能连理政的机会都没有。

除了姜太傅自己的意志,这堪称奇迹的政绩自然也离不开皇帝的绝对信任,以及部分贤臣能吏的配合。

并且,在这些因素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姜太傅是中州姜家的当代家主。

中州姜氏,一个经历了数次皇朝更迭仍然屹立不倒的传奇世家。

寻常的世家大族,在伴随皇朝发展的过程中,或攀附皇室,或操弄权术,或围田圈地,或囤积钱粮,以保持自己时刻立于帝国统治阶级的上层。

然而这些东西,当帝国真正土崩瓦解时,大多会变成过眼云烟。别说靠它们来保持家族的兴盛不衰了,有的时候,乱世中的巨大财富反而会给一个世家大族带来灭顶之灾。

但姜家与这些寻常家族完全不同。如果非要说姜家有什么囤积的财富,那便是“人”。

姜家自成为世家以来,一直以擅长“育人”、“识人”、“助人”著称,姜家人不仅在行动上培养、发掘、资助人才,更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才,重视人的价值。

其家训中,便有“普天之下,莫贵于人”的理念。

千百年下来,受过姜家教导、扶持、救助等各种恩惠的人,遍布士林、江湖、市井,九州的各个阶层、各个州县、各个行业但凡有点见识的,提到中州姜家,无不肃然起敬。

无论在哪个皇朝,姜家的人脉都像一棵参天大树的根须,植入了帝国最深层的土壤。若想要将姜家从这个世上抹掉,就等于要把整个九州的土地全部连根拔起。

皇朝兴,姜家自扶之。帝国崩,姜家亦泰然。

以本朝开国皇帝楚高祖为例,他平民出身,从小在受姜家资助的官学里旁听授课;少年时,又在受过姜家救助的师父那里学习武艺;青年时进中州闯荡,行侠仗义,结交的几乎全是受过姜家恩惠的豪杰,他自己也以“姜家门人”自居,并以此为豪;起兵后,打下帝国江山的核心元老“开楚十杰”中,更是有七人是姜家的门生,或以姜家门生自居。

于是,自四百余年前大楚开国以来,姜家家主一直毫无悬念地占据着“太傅”一职。并且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从不忌惮、猜忌姜家人的赫赫威名。

一方面,是姜家家风之正,世间无出其右者。历代姜家人都品行高洁,他们不囤田产、不敛金银、不攀权贵,但心怀天下,以国家兴盛、百姓安康为己任。

另一方面,姜家向皇权效忠的方式,便是替皇帝培养接班人。自楚高祖始,每一代的太子都会交由“姜太傅”教导,每一代的“姜太傅”便至少是两至三朝的帝师。到后来,朝堂上甚至形成了这样的默契。

哪位皇子能够从小得到太傅的教导,他未来必定是成为储君的人选。

这也是楚高祖一改前朝的继承旧制,使用“立贤不立长”制度的底气所在。有了姜家人的教导,继任帝王不说一定能成为雄主贤君,也至少不会是个昏庸之辈。

在姜家存在的历史中,先前所有灭亡的朝代,要么是在有姜家辅佐的情况下连续三代人主动作死,要么是压根不重视姜家的能力,更有甚者有想铲除姜家的帝王。当然,这一类的特殊情况自然也是迅速就成了历史的尘埃,成了后世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

唯一能与姜家的影响力抗衡的,便是同样桃李满天下的“天碑学院”。但两者侧重点又不尽相同,天碑学院的根基侧重于朝堂、士林,而姜家却有更多的民间、江湖人脉。

俗话说,不怕一家独大,就怕强强联手。姜家与天碑学院同样以教育起家,理念相同,志趣相投,又怎会不水乳交融。